人工智能深刻改變全球競爭格局。2024年,中國在人工智能領域持續展現出強大的創新能力和發展活力,取得了諸多令人矚目的成就,不僅推動了我國科技的飛速發展,也為全球AI技術的進步和應用樹立了新的標桿。
回顧2024年,陜西發展新質生產力的實踐是豐富的、生動的,也是卓有成效的:新增工業互聯網平臺10個、數字化典型應用場景30個,大型多功能固定翼無人機成功首飛,科技型中小企業和高新技術企業數量分別增長25%、15%……以新質生產力賦能現代化產業體系建設,陜西正不斷增強經濟“肌體”。
如何澆灌科技創新之樹,結出盈枝碩果?出席全國政協十四屆三次會議的住陜全國政協委員郭紹敏、袁京連和省政協委員南學平,立足不同視角,集智聚力把科技創新這個“關鍵變量”轉化為高質量發展的“最大增量”。
從民營經濟促進法(草案),到提振民營企業家信心,民營經濟已成為今年全國兩會最受關注的話題之一。
2024年末,我國60歲及以上人口達到31031萬人,占全國總人口的22%。人口結構的深層變革,正在重塑經濟版圖,《銀發經濟藍皮書:中國銀發經濟發展報告(2024)》測算,目前我國銀發經濟規模在7萬億元左右,預計到2035年有望達到30萬億元。
去年全國兩會,政府工作報告首次提出要實施“人工智能+”行動。過去一年,中國的人工智能產業跑出了“加速度”。尤其是今年春節前后,DeepSeek全球出圈、宇樹科技的人形機器人在春晚扭秧歌,“杭州六小龍”引發關注,越來越多的人工智能應用加速落地。
元旦跨年、春節期間,我省各大商圈集中上新特色活動,優惠多多拉滿歡樂氛圍;暮色四合,熱門景區化身漢服“秀場”,“公主”與“貴妃”盛裝游覽輪番駐足拍照;家電與數碼市場里,明顯上升的客流攜同激增的銷售額……持續升溫的消費,彰顯著陜西經濟的潛力和韌性。
今年的省政府工作報告提出,“完善‘三北’工程協同實施機制,打好荒漠化綜合防治和黃河‘幾字彎’攻堅戰,完成340萬畝營造林任務,全面治理全省流動沙地”。瞭望2025年,圍繞黃河“幾字彎”攻堅戰、退耕還林、秦嶺松材線蟲防控,委員們都有哪些新期待?
“肉夾饃、搟面皮、臊子面……在陜西,每一種特色小吃幾乎都有深厚的歷史底蘊,它們不僅僅是一道簡單的美食,更是一種文化的傳承和地域的象征。”作為一個地地道道的陜西人,省政協委員、陜西來六碗餐飲管理有限公司董事長趙萬林也與網友“心有靈犀”。
近年來,隨著經濟社會的快速發展,律師在法律事務中提供專業法律意見,在維護公民合法權益、促進社會公平正義中發揮著重要作用。數據顯示,截至2024年6月底,我省共有律師事務所930家,其中本土律師事務所834家,西安百人以上本土律師事務所僅有10余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