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特派北京記者 張涵博 唐冰
中國式現代化關鍵在科技現代化。從群眾衣食住行到產業轉型升級,科技創新正在深度賦能經濟社會發展和生產生活。
如何澆灌科技創新之樹,結出盈枝碩果?出席全國政協十四屆三次會議的住陜全國政協委員郭紹敏、袁京連和省政協委員南學平,立足不同視角,集智聚力把科技創新這個“關鍵變量”轉化為高質量發展的“最大增量”。
實現科技創新與產業創新深度融合
科技創新能夠催生新產業、新模式、新動能,推動科技創新和產業創新融合發展,是我國深入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的內在要求,也是加快發展新質生產力、建設現代化產業體系的迫切需要。
住陜全國政協委員、民進陜西省委會副主委郭紹敏表示,在全球科技與產業競爭日益激烈的當下,推動科技創新與產業創新深度融合,是我國實現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加快發展新質生產力、構建現代化產業體系的關鍵路徑。
企業是科技創新的主體,經過多年改革創新、轉型發展,我國企業科技創新能力大幅提升,企業科技創新主體地位不斷增強。郭紹敏認為,需從政策支持體系建設、創新合作平臺搭建、專項培育計劃等多個角度綜合施策,進一步強化企業科技創新的主體地位。
深化體制機制改革是融合的基礎。郭紹敏認為,當下,要重點推進以市場需求為導向構建產學研協同機制,設立成果轉化專職機構,將成果轉化納入科研人員考核,激勵科研人員產出更貼合產業需求的成果。構建“企業出題、院所解題、政府助題”的聯合攻關模式,整合各方資源攻克技術難題,如在新能源汽車領域,促進高校與車企合作,針對電池續航和安全問題展開更深研究,實現科研成果快速轉化為生產力。
人是生產力中最活躍的因素,創新驅動實質上是人才驅動。郭紹敏建議,大力實施重點領域高層次人才引進計劃,精準聚焦人工智能、生物醫藥、新能源等前沿領域,通過優厚的待遇與廣闊的發展空間,吸引全球頂尖人才。同時,摒棄傳統單一的評價模式,構建一套以創新價值、實際貢獻為核心導向的多元評價體系,全面、客觀地衡量科研人員的工作成果。充分尊重知識價值,允許科研人員憑借技術入股、成果轉化收益分成等形式,獲取合理的經濟回報,以此激發科研人員的創新積極性,讓人才引得進、留得住、用得好,全方位賦能企業科技創新。
提高文物保護的科學技術水平
3月1日起施行的《中華人民共和國文物保護法》明確“強化文物保護科技和人才支撐”“國家鼓勵開展文物保護的科學研究,推廣先進適用的文物保護技術,提高文物保護的科學技術水平”。
2024年,住陜全國政協委員、陜西長安華科發展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袁京連圍繞陜西文物保護傳承與科技創新工作進行了充分調研,多次與西安城墻管委會、陜西歷史博物館等單位溝通交流,并實地走訪了秦始皇帝陵博物院、陜西考古博物館、秦嶺博物館、石峁遺址等文博單位,詳細了解科技創新在文物保護領域的實際應用與潛力。
“當前文物科技創新存在‘一體化’發展不足、數字化水平較低、‘市場化’培育不夠的問題。”袁京連建議,將文物科技創新體系建設深度融入全國文物事業“十五五”規劃,制定長遠的中長期規劃,開展“十五五”期間文物科技創新專項行動,全面對接國家創新體系,加速《關于加強文物科技創新的意見》的落地實施。同時,充分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決定性作用,合理利用資本優勢,促進文博要素在市場上的高效流動,下大力抓好文物安全、文物開發等涉及的技術難題以及關鍵科學問題上的科研攻關。
鑒于數字化水平較低、人才短缺的現狀,袁京連提出,結合全國考古人才振興計劃,深入研究文物科學與技術相關學科建設,推動高校和科研機構整合資源,構建復合型人才培養模式,完善高層次人才培養機制。增加文物科技創新專項資金投入,以中國文物云項目為契機,按照數據資源化、資產化、資本化的思路,推動文創數字化市場基礎制度和文物及文創產品知識產權建設。
為破解“市場化”培育不夠的問題,袁京連說,“建議按照集群化融合發展思路,在全國培育2至3個領跑文物科技創新的產業集群,通過完善產業生態、拓展應用場景、強化品牌建設,積極培育文博領域新質生產力?!?/p>
深入推進秦創原農業創新驅動平臺建設
作為全國首個國家級農高區,楊凌示范區肩負著推動我國干旱半干旱地區農業現代化的國家使命。
旱區農業陜西實驗室獲批建設,作物抗逆與高效生產全國重點實驗室完成重組,中國-中亞旱區農業“一帶一路”聯合實驗室、先正達種業育種技術創新中心等加快推進……省政協委員、陜西果業科技集團董事長南學平說,“近年來,楊凌示范區按照省委、省政府部署要求,大力推進秦創原農業創新驅動平臺建設,已經取得了一定進展,為旱區現代農業發展提供了科技支撐。”
細數平臺喜人成績的同時,南學平認為,對標服務國家糧食安全,打造以自主創新為核心的旱區農業戰略科技力量的定位要求,當前,前沿性、引領性的國家級重大科技創新平臺仍不足,關鍵技術協同攻關與系統集成效果欠佳,產業化示范效果不明顯,對全省現代農業發展的帶動力和影響力有待提升。
對此,南學平建議,支持楊凌打造面向全國的農業農村科技成果轉化服務中心,建好旱區農業陜西實驗室,支持作物抗逆與高效生產、水土保持與荒漠化整治全國重點實驗室、高級別生物安全三級實驗室建設,支持建設國家蘋果種質資源圃、種苗脫毒種源保護中心,推動產出更多原創性重大科研成果。積極承擔國家農業重大科技項目及研發計劃,實施陜西農業領域核心技術攻關計劃,聚焦旱區現代農業發展的關鍵領域,有組織開展基礎研究和技術集成創新,搶占農業科技制高點。
如何把更多科技成果“播撒”到田間地頭?南學平認為,應深化“三項改革”,支持發揮楊凌種業、畜牧、果業、耕地保護與質量提升等產業創新中心功能作用,建設一批中試基地、概念驗證中心,加大秦創原旱區現代農業產業創新聚集區支持力度,爭取培育生物醫藥產業聚集區。同時,探索推廣“企業+團隊+基地”農業科技成果轉化模式,新建一批成果轉化或示范推廣基地,推動省內各地在楊凌設立“科技驛站”,派駐聯絡員對接科技成果轉移轉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