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席記者 李榮
今年的省政府工作報告提出,“完善‘三北’工程協同實施機制,打好荒漠化綜合防治和黃河‘幾字彎’攻堅戰,完成340萬畝營造林任務,全面治理全省流動沙地”。瞭望2025年,圍繞黃河“幾字彎”攻堅戰、退耕還林、秦嶺松材線蟲防控,委員們都有哪些新期待?
陜西是我國荒漠化綜合防治和黃河“幾字彎”攻堅的核心區域及“三北”工程建設的重點省份之一,涉及我省9市(區)68縣區18345萬畝土地,是我省生態保護修復和防沙治沙的重點。
“受氣溫、風沙等影響,5810萬畝荒漠化和沙化土地,惡化風險依然存在。”省政協委員、黃河上中游管理局一級巡視員高健翎說,我省要形成跨行政區域協同治沙、管沙格局,以流域為單元,統籌上下游左右岸,實現由“擴綠增量”向“增綠提質”轉變。
資源豐富的黃河“幾字彎”是國家重點布局的清潔能源大基地之一。在高健翎看來,應大力支持企業因地制宜在沙地邊緣推進“光伏+治沙”。
“板上光伏、板下治沙、板間種植,要借助這種模式去改善沙化、治理沙化,既能帶動當地群眾致富,也能實現當地由綠變美、由美而富。”高健翎認為,要嘗試引入企業機制,采取“企業+農戶+基地”,探索“生態項目+政策性貸款+社會資本”融資模式,強化激勵約束機制,統籌資金分配、獎補引導等舉措,引導各方力量投身到防沙治沙行動中來。
數據顯示,近十年來,我省累計完成“三北”工程造林面積2617.17萬畝,森林面積由4467.01萬畝增長到5316.38萬畝,森林覆蓋率由24.35%提高到28.98%,陜北黃土高原成為全國連片增綠幅度最大的區域,全省綠色版圖向北擴展400公里。
“經過20多年努力,陜北地區退耕還林還草取得了巨大成就,但對標國家的新目標、新要求,仍存在林分結構不合理、經濟林占比小、退耕還林自然條件差等問題,必須引起重視。”省政協委員、延安市副市長劉濤建議,結合國土空間規劃編制,將鞏固退耕還林成果與山體修復、新能源開發等工作相結合,編制鞏固退耕還林成果中長期規劃和年度實施計劃,謀劃好林分結構調整、林下經濟發展、儲備林建設等工作。
如何進一步優化調整陜北地區林分結構?劉濤認為,可采用工程化造林方式對第二輪退耕還林不合格地塊進行補植補造,加大退耕還林退化地塊和白于山區、黃河沿岸地區脆弱區的補植力度。積極爭取森林撫育、退化林修復等林業重點工程項目,通過集約人工林栽培、現有林改培、退化林修復、林分撫育等技術措施,不斷優化林分結構,提升林分“雙儲”效能。
同時,支持開展提質增效試點工作,在工程層面實行“喬—灌—草”科學搭配,在整治層面實行“坡—溝—川”協同推進,可考慮小范圍、有計劃地對已退化的經濟林地塊進行土地整理,將衰老退化的經濟林更新為新的經濟林,逐漸改善林分結構,增加農民收益。
松樹作為秦嶺森林資源的主要樹種,在維護秦嶺生態安全和可持續發展中具有重要的地位。
“松材線蟲病是一種極具破壞性的植物疫情,對林業資源構成了嚴重威脅。”省政協委員、安康學院院長余勁說,安康市漢濱區、漢陰縣、石泉縣、寧陜縣等區域被劃為松材線蟲病疫區,病害的發生幾乎覆蓋了整個地區,嚴重威脅秦嶺林區生態安全和林業資源。
作為安康市唯一一所涉農本科院校,2023年至2024年,安康學院科研人員聯合西北農林科技大學在安康開展了松材線蟲病害和松墨天牛生物學習性調研工作。
“因地方院校科研經費有限,無法有效推動松材線蟲重大病害的研究,松材線蟲病的防治亟需新的科學技術支持。”余勁建議,將松材線蟲病的創新防治工作納入財政預算,設立研究松材線蟲病防治專項資金,支持安康學院開展松材線蟲病創新性研究工作,實現對松材線蟲病的可持續控制,提高防治技術水平,共同維護秦嶺生態環境多樣性。
由于松材線蟲病研究缺乏新的生態控制技術,導致當前防治工作的盲目性、被動性、低效性。如何破解這個難題?余勁認為,要將秦嶺松材線蟲病生物防治納入陜西省和安康市重點計劃項目,給予從事線蟲病害和生物防治研究的科研人員實質性支持,加快研制防治松材線蟲病的新型生物武器。職能部門要推動專項資金的設立和實施,為遏制松材線蟲病擴散蔓延提供防控策略和防控技術,共同為秦嶺的林業生態安全和經濟發展貢獻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