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世紀70年代,我上小學,每當去公社供銷社商店買東西,都會多看幾眼文具柜臺里擺放的各種筆記本。那時候,作業本是用五分錢一張的油光紙,裁成32開紙頁,自己用訂書針釘成的小本本,筆記本則要好幾毛錢甚至一塊錢才能買到。
我的童年是在鄉下度過的,我居住的村莊不大,但有山有水,是個風景秀麗的好地方。那時村子里也沒有什么娛樂設施,每天放牛便成了我和伙伴們最大的樂趣,也讓我度過了一個尤為難忘的童年。
《讀懂中國共產黨》這本書,以中國共產黨成立一百年來的歷史為主線,全面系統地解讀了中國共產黨的發展歷程、執政理念、治國方略和偉大成就,深刻闡釋了中國共產黨帶領人民創造的新民主主義革命、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偉大成就,內容涉及黨史、新中國史、改革開放史、社會主義發展史等輝煌成果。全書以生動的歷史細節、深入淺出的語言,揭示了“中國共產黨為什么能、馬克思主義為什么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為什么好”的道理,是一本廣大黨員群眾看得進、讀得懂、愿意讀的黨史學習教育通俗讀本
有種現象很有意思,不知你注意到了沒有。人們在見到一棵老樹的時候,總喜歡走上前去,仰望著老樹遮天蔽日的頭顱,然后把身體貼近,與老樹來個擁抱。尤其是那種需要幾個人合抱的老樹,經常會見幾個人心照不宣地圍攏過來,一起合抱,仿佛只有這種“零距離”接觸,才能感受到老樹的風華和氣韻。
父親年輕時是村上的一名赤腳醫生,母親幫忙算賬、取藥。有次,母親給一位出診的病人“多”算了三毛錢,父親發現后,硬要讓母親將多收的錢退回去。母親委屈地說:“那么遠的路,我就收了幾毛錢診療費,不應該嗎?再說了,家里兩個孩子吃了上頓沒下頓的,咱這樣下去能賺錢嗎?你到底圖個啥?。俊备赣H聽后,一本正經地告訴母親:“我是黨員,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是黨員的根本宗旨,想發財就不要入黨,治病救人是我的本職工作,只要村里的老百姓健康平安就好!”這是我第一次知道了黨員的崇高和偉大,也是第一次對父親佩服得五體投地。
姚宇教授《以文化交流助推“絲綢之路經濟帶”合作發展研究》一書,以馬克思主義歷史唯物論為理論基石,深入剖析了在當代國際經濟格局下文化交流對于“絲綢之路經濟帶”合作發展的關鍵作用,為理解當前全球經濟合作模式的轉變提供了深刻的洞見,也為推動“一帶一路”倡議的深入實施提供了理論支持。
在小城的石板路上走著走著,轉角處一尊青石浮雕撞進了視線。牧童斜倚牛背,竹笛橫在唇邊,衣擺揚起的弧度仿佛能聽見“呼嗚呼嗚”的風聲。這凝固的畫面突然鮮活起來,像把鑰匙“咔嗒”打開了記憶的鎖,那些蒙塵的童年時光,便順著笛孔汩汩流淌了出來。
故鄉夏夜的蛙鳴,是一個個激昂跳動的音符,是一首首恬靜舒緩的鄉間小夜曲。披著如銀的月光,漫步在鄉野阡陌間,置身在散發清涼氣息的田園中諦聽蛙鼓長鳴,簡直就像欣賞動人心弦的交響樂。聽著這勝于天籟的蛙聲,身心回歸自然,是多么富有詩情畫意啊。
多少年來,每次和熟悉的朋友在一起,都會有意或無意提及家鄉秦嶺深處鎮安縣程家川小山村的事情,抑或是一個人靜下心來,細細回味著曾經農村生活的一點一滴,除了記憶中的一些人和事,更多的是曲徑通幽、縱橫交錯的田間小道,小橋流水、鳥語花香、雞鳴狗吠的萬籟聲響。除此之外,就是群山環繞、錯落有致的紅磚青瓦,或被白灰粉刷,或被瓷磚裝潢的漂亮的院落。院子里照舊養著雞鴨豬狗貓,院外拴著牛羊驢。房前屋后,地頭小坡周圍是密密匝匝、茂密濃郁的樹林,村子里大多長著槐樹、白楊樹、香椿樹、杏樹、板栗樹、柿子樹、核桃樹,還有令孩子們垂涎三尺
老家的月亮總是特別亮,尤其是夏天的夜晚,月光像水一樣潑下來,把整個院子都泡在里面。父親總愛在這樣的月光下干活,他的身影被拉得老長,在院子里晃來晃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