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直道是可與秦始皇兵馬俑、古長城相媲美的國家歷史文化標識,是陜北歷史文化的一條最顯著的縱向坐標,它把秦漢陜北與當代陜北2200年歷史完整串接起來,與黃帝陵、蘆山峁遺址、石峁遺址、寨溝遺址等處于同等地位,見證了陜北5000年的歷史文化。
“出生一件事”集成化辦理,是將出生醫學證明辦理、預防接種證辦理、戶口登記、生育保險待遇核準支付、城鄉居民基本醫療保險參保登記、社會保障卡申領等事項組合形成“一件事”,為在各助產機構出生且符合落戶政策的新生兒提供集成式服務,打造成“一表申請,一平臺受理、一站服務”的多證聯辦模式。
我省實施統一的門診慢性特殊疾病(慢特病)鑒定標準后,擴大了納入醫保報銷的病種范圍,顯著提高了各病種的報銷比例和年度報銷限額。然而,由于參與門診慢特病就診的大多為年齡偏大、行動不便的特殊人群,難以適應復雜的復審程序和多重限制條件,導致慢病保障政策的實際享受程度受到一定影響。
隨著老齡化問題日益突出,農村地區就醫需求節節攀升。但“看病難”“看病貴”一直困擾著農村低收入群體。一想到昂貴的檢查費用、治療費用、醫藥費用等,大多數農民患病后一拖再拖,小病熬成了大病,給患者帶來了經濟、健康雙重負擔。
隨著文化旅游產業崛起,文化旅游在絲博會中占有越來越重的分量。我省舉辦的歐亞經濟論壇、全球秦商大會等其他展會也不同程度出現文化旅游項目,但是與進博會、廣交會等相比還存在差距:
隨著社會的發展及就業形態的變化,現行的鄉村公益性崗位開發設置已不能滿足鄉村振興及困難就業群體增收的現實需要。
我省積極落實國務院常務會議關于推動新一輪大規模設備更新和消費品以舊換新的決策部署,出臺了一系列政策措施。如西安市已在汽車、家電、電子產品、網絡消費和家居等五個領域發布了以舊換新實施方案,鼓勵消費者報廢老舊設備并購買新產品,推動消費增長和產業升級。中國人民銀行陜西省分行為落實中省有關大規模設備更新和消費品以舊換新的決策部署,出臺政策引導金融機構加大信貸傾斜力度,做好對重點領域技術改造和設備更新項目的金融支持工作。
生態環境治理是一項系統工程,具有跨區域的顯著特征,需要先進科學技術作支撐。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國數字生態文明建設取得長足進步,跨區域生態環境智慧治理水平顯著提升。但跨區域生態環境智慧治理尚處于起步階段,在數字化平臺建設、污染溯源解析、數字賦能生態產品價值實現機制、生態文明信用體系建設等方面還有不少短板需要補齊,生態治理的系統性和協同性有待提升。
近年來,我省在推進農村信用體系建設方面進行了有益探索,取得了積極成效,但調研發現,金融機構對農村土地、農村財產、農民身份、農業產出、農產品生產加工企業經營狀況等信息的掌握相對不足,存在可獲取的數據質量不高、更新不及時等問題,不利于銀行更好開發滿足涉農融資需求的信用類信貸產品,加大了涉農信貸風險有效管控的難度,制約了銀行“敢貸”的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