久久综合久久美利坚合众国_日韩欧美精品_午夜精品久久久久久久四虎美女版_夜间精品视频

您的位置:首頁 > 政協會議 > 其他會議

讓文旅產業成為陜西高質量發展強大引擎

——省政協“推進文化自信自立 提升文旅產業發展質效”專題協商會發言摘登

陜西政協網 發布時間:2024-05-30 10:23 【字體:

1、李曉靜_記者_杜靜波攝(1203473)-20240530102040.JPG

省政協委員、咸陽市政協主席李曉靜:
  聚焦推動農文旅融合為陜西文旅產業高質量發展注入新動能
  

一要注重頂層設計,強化政策支持。建議完善我省支持農文旅融合發展政策清單,在土地保障、項目建設、專項扶持、企業孵化、品牌建設以及人才引進等方面“量身打造”優惠政策,為激發農文旅融合發展內生動力提供重要保障;制定和完善財政、金融支持農文旅融合發展政策措施,為文旅企業等市場主體提供投融資服務,幫助解決資金短缺問題。
  二要注重規劃引領,推動錯位發展。建議依托推進西安——咸陽一體化戰略規劃,進一步整合文化遺存、特色建筑、民俗技藝、田園風光等資源稟賦,推動兩地農文旅產業錯位互補發展,打造大西安都市圈核心區農文旅融合創新示范區;高規格、高標準制定農文旅融合發展“全景圖”,建立系統完整的農文旅融合發展規劃體系。
  三要注重突出特色,打造文旅精品。建議進一步促進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打造多種類型沉浸式體驗新場景,讓游客不僅身臨其境更“心臨其境”;廣泛運用信息化、數字化以及人工智能等先進技術手段,打造鄉村非遺文化體驗游、生態農業觀光園、智慧農業產業園等新業態,在推動農文旅融合發展中提升文旅產業發展的附加值。
  四要注重系統推進,強化服務保障。建議加大基礎設施建設投入力度,有效提升游客的出行體驗感;積極招引和培養一批農文旅復合型人才,加強對本地農民、居民從業者的專業化、系統化培訓,不斷提升服務品質;大力推進融媒體宣傳和營銷,借鑒“村超”“村BA”“村晚”等線下活動模式,促進農文旅企業與網紅主播等開展合作,進行精準營銷,打響陜西農文旅融合品牌。

2、孫周勇_記者_杜靜波攝(1203468)-20240530102033.JPG 

省政協委員、省文物局副局長孫周勇:
  推進文化自信自立提升文旅產業發展質效
  

堅持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不斷提供優質的文化產品和便利服務。
  堅持“舉旗幟、聚民心、育新人、興文化、展形象”使命擔當,舉辦了一系列社會關注、群眾歡迎的展覽。實施文物惠民,年均舉辦線上線下各類教育活動上萬場次。
  牽頭成立陜西文博創意產業聯盟,指導省內重點文博單位與文化、旅游、金融、互聯網等企業合作,發揮陜西資源優勢,年均開發設計上千種文物創意產品,廣受歡迎。
  作為國家文物局推進支付便利化工作唯一試點單位,在全國率先建成“秦賓禮尚·四海同行——秦始皇帝陵博物院境外融合服務平臺”。
  強化新技術新手段應用,不斷推動文物景區數字化智慧化與省級有關部門和互聯網、金融等企業合作,不斷推進文化遺產的網絡化、數字化、智能化。
  用好文物“金色名片”,積極服務國家外交大局,以秦兵馬俑等中華文明精神標識為代表的主題展覽,已經成為對外交流的“外交使者”。
  下一步工作思路:一是堅持保護第一,守護好中華文明中國革命的精神標識,不斷提高文化遺產助力經濟社會發展的能力。二是堅持開放融合,努力讓文物“活起來”。發揮文物資源特色優勢,與旅游、交通、農業等行業跨界融合,在文物遺產保護傳承利用方面不斷創新發展。三是堅持交流互鑒,不斷提升陜西乃至中華文化的國際影響力。擴大根祖文化影響力,增進港澳臺同胞的文化認同、歷史認同、民族認同和國家認同。積極發揮陜西文物外展“外交使者”“國家名片”作用,講好中國故事,傳播中國聲音,提升國家文化軟實力。

3、王晨佳_記者_杜靜波攝(1203469)-20240530102046.JPG  

西北大學跨文化研究院院長王晨佳:
  文化價值引領文旅產業高質量發展
  

升級文旅供給、提升文化價值引領、促進城鄉協同發展,推進文化自信自立。
  一是文化創意緊貼市場,文化小鎮及街區運營前置。遵循“顛覆性創意、年輕化消費”的產業特征,聯合高校進行產學研一條龍合作,對文化資源進行深度挖掘,通過IP授權、特許經營、IP入股等模式開發,依托文創、旅游、餐飲、民宿等對IP資源進行多角度利用,把IP轉化為可感知、可消費的物質產品。
  二是文化價值引領文旅產業供給,塑造文化自強的核心競爭力。文旅產品供給者要有市場意識更要有情懷擔當,引導消費者提升文史知識水平和藝術鑒賞能力。通過布局秦腔、鼓樂、書法等非遺文化的現代闡釋,通過專項資助打造文化IP品牌;協調媒體矩陣,通過大粉絲群、博主等自媒體,進行深度內容輸出。
  三是振興鄉村文化,以城鄉協同促進鄉村振興。發揮農民的主體作用,推動鄉村文化創新發展。培育民間藝術的青年宣傳兵,以青年吸引青年,將鄉村慢生活與本地民俗文化融合,與文化旅游項目結合。創新和完善村落特色文化產權制度,促進文化自強。
  建議:一、從更高層面從供給側確立文化價值引領文旅產業高質量發展的理念,主動進行傳統文化的深度挖掘和現代闡釋,形成上下聯動、統籌推進文化價值引領新格局。二、加大政策資金供給扶持,在重點立項、后期評估上抓重點、出亮點,避免撒“胡椒面”項目、流于形式。三、重視人才培養,在高校成立產學研結合的文化產業研究院,利用高校科研優勢進行文化資源挖掘和價值提煉,對接文產證券化通路;抓長遠,見長效。

4、楊超_記者_杜靜波攝(1203466)-20240530102054.JPG

省政協委員、西安美術館館長楊超:
  關于陜西省公共文化設施高質量發展的建議
  

一、以西安為引領,構建陜西美術館集群。一是在現有美術館基礎上,構建西安高新區、經開區、國際港務區、西咸新區、古城內五大美術館,實現公共藝術場館的城市空間均衡布局。二是結合西安高等院校密集的特點,聯合構建以高校為主體的美術館群落。三是全省各地級市各建設一座標志性的美術館,打造市民公共文化藝術平臺。四是鼓勵民營企業和民間資本投資美術館和其他公共文化設施,合力構建陜西美術館體系。
  二、對公共文化設施建設實行政策性鼓勵。一是對民間資本投資美術館實行土地價格優惠,鼓勵更多社會資本參與公共文化設施建設。二是將全省所有美術館納入政策管理體系,對美術館經營全部實行稅收免除。三是政府文化扶持資金應對國有和民營在政策上實行同等條件,對民營文化場館建設給予尊重和鼓勵。
  三、提升全省美術館管理的專業能力。建議以西安美術館、陜西美術博物館、崔振寬美術館和西安美術學院藝術管理專業為平臺,對全省美術館工作人員進行培訓,從展覽、策展、推廣、公共教育、收藏方面建立全方位的培訓體系。
  四、構建全省美術館聯盟。在聯盟內實行展覽資源共享、人才資源共享、重大文化活動資源互動,為全省重大文化活動提供平臺支撐和專業支持。
  五、打造“一帶一路”國際藝術雙年展。以全省美術館為平臺,構建具有國際影響力的“一帶一路”國際藝術雙年展,通過舉辦大型國際文化活動,提升陜西美術館的整體格局和運營水平,以國際化的視野擴大陜西文化藝術影響力。

5、吳巧月_記者_杜靜波攝(1203467)-20240530102102.JPG  

民進陜西省委會參政議政部部長吳巧月:
  文化為魂 融合為本創新為要 提質增效
  

一、以文化為魂。一是增強產業吸引力。以文化為統領,強化多方融合,將文化資源優勢轉化為產業轉型發展優勢,形成強大競爭力,提升產業發展質效。二是做大做強文化品牌。推進“文學陜軍”與“西部影視”等品牌合作,在創作中深入挖掘優秀文化元素價值,實現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
  二、以融合為本。一是促進產業深度融合。建立省級文旅產業融合實驗區機制,推進“一市一品”,打造文旅融合示范區,推進“文旅+”“+文旅”融合發展,豐富“音樂+旅游”“演藝+旅游”等模式和業態。二是優化區域產業布局,打造重點產業鏈,提升關中、陜北、陜南各市、縣文旅產業發展質量和占比。
  三、以創新為要。一是數字賦能產業發展。加大文旅產業創新轉型,緊密對接秦創原創新驅動平臺,健全數字旅游產業體系。建立陜西文化大數據體系,加快推進數字化應用場景,培育文旅及科技融合示范園、示范基地、頭部企業等。二是培育數字新業態。發展線上演播、沉浸式體驗、數字會展、數字出版、在線教育等新業態。三是融合青年人喜愛的表達方式,讓文化傳播展現更多朝氣。
  四、多措并舉提質增效。一是落地落實各類支持市場主體發展壯大的政策,釋放政策效能。二是豐富產品供給,加大推廣力度,提升品牌知名度和影響力。三是挖掘潛力激發消費,用足用活優惠政策,放大產業拉動效應。四是強化人才資源保障。五是強化落實省財政廳等12部門出臺的《支持文化和旅游企業發展財稅金融政策措施》,協同助推旅游業高質量發展。

6、寇雅玲_記者_杜靜波攝(1203471)-20240530102108.JPG 

西安演藝集團黨委書記、董事長寇雅玲:
  走守正創新之路推動文旅融合高質量發展
  

一、管理體制的不同限制了文旅融合發展。西安演藝集團堅持“演藝+旅游”的市場化發展方向,開創了演藝與旅游景區合作新模式,取得了良好的經濟效益。但由于管理體制的不同,限制了文旅產業融合發展。
  二、文旅融合產業前期需要大量的資金投入,文藝院團無力承擔。文旅融合產業的投資回報周期過長,投資風險較大,社會資本很少介入,這在很大程度上延緩了文旅融合發展的進程,導致許多優秀劇目無法落地。
  三、兒童劇作為下一代的精神食糧,沒有得到應有的關注和支持。針對以上問題,擬提出以下建議:
  一、打破體制限制,以針對性政策推動文旅融合發展。加大對國有文藝院團與旅游景區文旅融合的政策支持,以政策導向刺激旅游景區主動作為,將文旅融合列入年度工作目標,文藝院團跟進配合開發適合旅游景區的演出服務,深入挖掘文化藝術資源,推出一批展示陜西文化特色的優秀文藝作品,完善利益分配機制,共同推動文旅融合高質量發展。
  二、建立省級層面的文旅融合投資發展平臺,助力文旅產業發展。建立省級文旅融合發展投資平臺,一方面吸引社會資本,審慎評估全省范圍內旅游景區的文旅融合價值及投資回報;另一方面整合全省優秀文藝院團和編導人才,參與駐場演出劇目(節目)的前期論證和創作,打出資金扶持和行動支持“組合拳”,最大程度提升文旅融合產業項目的成功率。
  三、關注支持兒童劇的發展。一是在文化藝術領域為兒童劇設置獎項或在評獎時有所傾斜。二是在創作和演出方面給予兒童劇更多資金扶持。

7、李同勃_記者_杜靜波攝(1203472)-20240530102025.JPG 

周至縣委副書記李同勃:
  推進文化自信自立提升文旅產業發展質效
  

近年來,周至縣堅持以習近平文化思想為引領,深挖秦嶺北麓生態人文價值,推動農文旅深度融合,為縣域經濟高質量發展注入了強勁動能。但對照開創全省文旅融合發展新局面的目標要求仍有不足,還有提升空間。
  一是突出“差異化”發展,推進區域協同并進。建議從省級層面充分聚合政策、資金等要素,統籌規劃、全域布局,依托各縣域特色文化產業比較優勢,推動文旅產業優勢互補、市場互動,著力構建多點支撐發展格局,解決區域文化產業同質化和小、亂、零、散等問題,釋放錯位發展潛力,不斷提升全域文旅產業競爭力。
  二是堅持“項目化”推動,扶持培育產業主體。發揮中心城市文化產業龍頭企業的示范效應和輻射帶動作用,采取政府扶持、社會投入和市場化運作等方式,撬動更多資本力量匯聚鄉村,培育壯大鄉村文化市場主體,把鄉村文化資源優勢轉化為鄉村發展優勢。
  三是注重“多元化”建設,提升融合發展附加值。積極探索融合創新模式,大力發展新興產業,注重文化要素與其他生產、運營方式緊密結合,推動“文化+科技”“文化+創意休閑”“文化+智慧旅游”“文化+鄉村振興”等跨界合作與融合發展,提升文旅產業融合度和附加值。
  四是借力“平臺化”賦能,健全文旅人才梯隊。結合區域文旅發展新特點、新趨勢,積極發揮省內高校平臺作用,分層次、分門類實施人才培養項目,培養一批既懂地方藝術文化,又懂旅游人文知識和市場營銷管理的復合型人才,全面提升文旅行業從業人員的綜合素質,為文旅事業發展提供堅強智力保障。

8、劉妮_記者_杜靜波攝(1203470)-20240530102117.JPG 

省政協委員、延安文藝紀念館黨委書記、館長劉妮:
  發揮資源優勢推動紅色文旅產業高質量發展
  

一、支持打造革命文物弘揚延安精神的標桿保護和展示項目,以政治引領為文旅增量引流。參照國家版本館建設,高標準建設微環境下的延安革命文物典藏館,實現以展代藏,以物證史,打造向世界講好中國共產黨故事和向全國黨員干部發揮資政育人作用的新陣地。
  二、強化“延安革命舊址是一本讀不完的書”的教育功能。提升革命舊址場館的個性化展示與數字化展陳水平,與旅游部門深度融合,打造一個地方只聽一個故事的紅色文旅新案例,強化紅色文化影響力,用講好延安故事拉動觀眾留延時間。
  同時,支持革命場館提升學術研究、社會教育的能力和水平,在“精品”上見真章,著力打造《延安十三年與中華民族命運共同體》《窯洞里走出的中國共產黨領袖》《外國記者眼中的中國共產黨》等用革命文物弘揚延安精神的精品展陳,用史料體系、話語體系和理論體系講好陜西紅色故事,為陜西文旅引流帶入。
  創新機制提升文旅+新產值。支持紅色場館利用自家陣地發展文創事業,實現引得來、留得住、帶得走,支持流量點自身造血。旅游部門和企業要做好做細吃住行等配套服務,在增加游客旅游滿意度上發力用功。政府扶持、投資商讓利,以培育新產值激發文化街區發展活力,讓游客回流。同時,通過舉辦國家品牌賽事等文化活動,增強市場品牌辨識度。加大省市級財政支持傾斜力度,持續推進國家革命文物保護利用示范區建設,守護好中國共產黨人的精神家園,傳承弘揚好延安精神,讓研究與闡釋成為陜西紅色文旅發展的核心生產要素和經濟發展的新質效。
  本版圖片由記者 杜靜波 攝

來源:各界導報 編輯:郭長財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