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省政協“推進緊密型醫聯體建設 提升基層醫療衛生服務能力”專題協商會發言摘登
省政協常委、九三學社陜西省委會副主委陳斌代表省九三學社:
“醫”脈相承,“聯”創未來
一、強化政策引領與體系構筑,為醫聯體發展提供有力保障。加快制定我省醫聯體體系建設專項規劃,明確發展目標、實施路徑和保障措施,積極構建醫療、醫保、醫藥協作會商機制和監管與服務的高效聯動體系。優化醫聯體內不同級別醫療機構的醫保支付差異政策,提高基層醫療機構的醫保報銷比例,引導患者合理分流。探索醫保基金總額預付、統一管理、績效考核等模式,實現醫聯體內醫保統籌、藥品統一、雙向轉診住院患者醫保一次性結算,并連續計算起付線。依托“省-市-縣-鄉”四級架構,明確三級醫院為核心,聯合省級專科醫院,形成總醫院管理架構,實現人、財、物、事、績、管的統一管理,通過專家派駐、技術輸出、管理植入等途徑,探索“資源下沉、基層首診、上級手術、社區康復”的醫療服務模式。
二、構建醫聯體資源“雙循環”機制,促進資源高效整合和服務無縫銜接。探索建立以雙向轉診、業務交流、績效考核為核心的“雙向流動”機制,加快胸痛、卒中、創傷、急救、危重孕產婦和新生兒救治的下延,通過床位、號源、設備的統一調配,設立“雙向轉診服務中心”和“床位調配中心”,在醫院開設“雙向轉診專窗”,實現急慢分治、上下聯動,確保優質醫療資源有效下沉、急危重癥快速上轉的分級診療體系。同時,加強醫聯體內各成員單位間的業務交流和合作,促進醫務人員在三級醫院與基層醫療機構間的合理流動。
三、推動智能化賦能醫聯體建設,提升醫療服務質效。加快智慧醫聯體建設,充分運用大數據、人工智能等技術,提升醫聯體內設施、技術、管理的“同質化”水平。加快診療服務互聯互通,逐步實現電子健康檔案和電子病歷的連續記錄,推廣在線結算、移動支付、信息查詢、藥品配送等服務,為民眾提供更加便捷、高效的服務。要以醫學影像、心電、病理、檢驗為突破口,實現醫聯體內檢查結果互認,提高醫療資源利用率。完善“互聯網+”醫療服務體系,通過遠程會診、病理診斷等形式,為基層醫療機構提供技術支持和幫助,全面提升基層醫療服務能力,讓民眾在家門口就能享受優質、高效的醫療服務。
西安交通大學第一附屬醫院黨委書記馬辛格代表西安交通大學中國醫院發展改革研究院:
基層醫療服務能力提升的陜西路徑
陜西積極響應國家醫改政策,在延安、銅川、寶雞三市開展緊密型城市醫療集團試點,探索提升醫療服務效率、推動分級診療實施的新路徑。西安交通大學中國醫院發展改革研究院受陜西省衛健委醫政處委托,對陜西省緊密型城市醫療集團試點工作情況進行調研。目前,緊密型城市醫療集團建設試點工作取得一定成效,但還存在協同機制不健全、一體化管理程度低、分級診療不理想等問題。
緊密型城市醫療集團建設需要明確責任-利益-管理-服務四要素,結合陜西試點實踐和上述問題,對緊密型城市醫療集團建設走深走實、提升基層醫療服務能力提出以下建議:
一、強化政府投入和部門協同。除按原渠道足額安排醫療集團各單位財政投入資金外,應探索創新對醫療集團的財政補助方式,在學科建設、人才培養、信息化建設等方面給予重點投入。加強多部門統籌協調和聯動互動,通過聯合調研、專項督查、定期評估等方式,掌握醫療集團建設詳情,破解人事薪酬、績效考核、醫保支付、醫療服務價格等體制機制中的難題困難,給予政策支持,有序推進醫療集團建設。
二、推行垂直化人財物管理機制。緊密型醫療集團最主要特點是內部行政管理統一化,在頂層設計保障與配套政策支撐前提下,通過合作協議或章程規定成員單位職能,確保人財物調配權由牽頭醫院或管理委員會統一行使?。建立并落實集中管理架構,統籌重大決策,打破成員單位行政壁壘,設立人力資源中心、財務管理中心等,推行垂直化人財物管理機制。?
三、多維度推進雙向轉診。統一醫療質量與培訓體系,嚴格制定、執行同質化診療規范和操作標準,依托牽頭醫院開展基層醫護人員業務能力輪訓。以??差異化賦能基層醫療機構,通過資金傾斜、設備升級和專科建設,推動基層機構向“社區醫院”轉型,重點發展慢性病管理及影像檢查等服務,增強居民信任感?。優化雙向轉診機制,制定明確的轉診指征和路徑,通過信息化平臺實現轉診申請、審核、反饋全流程線上管理。
省政協常委、醫藥衛生體育委員會副主任張小寧:
推動緊密型醫聯體建設
提升基層藥品設備耗材保障服務能力
在提升基層藥品設備耗材保障服務能力方面,兄弟省市有一些有益的探索:浙江省的“山海協作”藥品共享機制實現了區縣與三甲醫院藥品庫存的實時聯通,基層醫生可開具三甲醫院處方藥,有力提升了藥品供應的及時率,降低了轉診率;北京市的家庭醫生“藥學服務包”簽約服務模式,加上智能藥柜系統24小時自助取藥,使用藥依從性提高至89%,高血壓/糖尿病控制達標率上升22個百分點;上海市的社區醫院“設備共享中心”,共享集中配置的CT、MRI(磁共振)等高端設備開機率從45%提升至82%。
為此建議:
一、進一步優化和強化制度設計。從立法層面制定《陜西省基層醫藥保障條例》,明確政府、市場、社會多方權責。制定《陜西省基層醫療機構藥品目錄》,提升基藥品種覆蓋率,允許基層醫療機構保留適當藥品利潤空間,彌補偏遠地區配送成本。建立藥品耗材質量追溯體系,實行“一物一碼”全流程監管,提升保障效能。加大醫保支付力度,進一步提高基層醫療機構藥品報銷比例。將藥品供應及時率、設備完好率、耗材周轉率等與保障能力密切相關的指標納入醫聯體、醫療機構和負責人考核指標,促進基層醫療保障效能提升。
二、科學優化保障系統。醫聯體內建立中心藥房,實行“統一采購、統一配送、統一管理”。按照行政區域或者地理地域在縣區層面建設若干“醫療設備共享中心”,提升高端設備的保障普及率。建立中藥材儲備庫,確保常用中藥飲片24小時供應,品種應不低于100種。建立“縣域統倉共配”體系,降低配送成本30%以上。探索“企業捐贈+以租代購+政府補貼”的設備更新模式,對捐贈企業給予所得稅減免優惠。
三、加快基層保障智慧賦能建設。開發AI輔助診斷系統,加強基層醫師的培訓,提高基層醫師操作準確率。推廣“智慧中藥房”,實現配方顆粒自動調配和煎藥托管服務。開發耗材智能管理系統,降低損耗率。建成完善智慧云平臺,實現跨機構藥品余量查詢和智能調配,提升供應及時率。通過設備操作認證提升基層醫師技能,推行大型設備“按次收費”模式,提升設備的使用率,充分發揮設備應有的作用。
省政協委員、省人民醫院黨委書記張玉蓮:
加強多元聯動 推進緊密型醫聯體建設
一、多元聯動,細化實施措施。一是精準配置人力支援。建立“需求匹配+動態調整”機制,按基層服務人口測算需求,派駐“專科骨干+全科醫生”團隊,確保技術指導頻次與基層門診接診率雙提升。二是清單化能力建設。制定三類能力提升包:基礎醫療包——覆蓋慢病管理、急診處置;專科提升包——強化兒科、中醫康復、口腔健康等特色技術;學科發展包——聚焦重點學科建設。三是數字醫療雙向賦能。搭建區域醫聯體云平臺,建立線上診療和心電、病理、影像診斷一張網以及綠色住院通道平臺等服務模式,開放三級醫院部分號源及住院床位優先基層預約;在鄉鎮試點開展AI診療服務,落實慢性病管理;建立“云端聯合門診”,實現上級實時指導基層首診,解決幫扶便捷性、高效性和群眾就醫的可感可及性。四是人才梯次培育計劃。青苗層:新醫生輪訓常見病規范診療;骨干層:專項進修實操技術;領軍層:主攻學科建設與科研能力提升。實施導師帶教制,量化考核至個人,形成“輸血+造血”雙循環、雙加強。五是強化成效目標評價。設立目標任務評價機制,確保縣域就診率穩步增長、基層服務能力顯著提升,構建可持續分級診療生態。
二、政府支持,強化平臺建設。一是加大政策與資金傾斜力度。加強三級醫院自身弱項扶持和人才培養,推動發達地區頭部醫院與西北地區三級醫院結對幫扶發展,縮小區域醫療水平差距。二是設立專項經費。支持學科差異化發展、核心能力提升和對標大健康需求的科研項目開展,強化三級醫院專科實力與多維聯動幫扶效應。三是推進標準化與信息化建設。統一基層醫療機構設備配置標準,打好提升基礎;加快完善醫聯體信息平臺建設,全面打通診療數據壁壘,實現檢查結果互認、基層診療、雙向轉診“一網通辦”。
三、制度保障,優化協同管理。一是建立統一的人財物管理模式。優化資源充分利用,暢通發展路徑,避免資源內耗和負性影響。二是暢通雙向轉診流程。明確轉診標準,搭建智慧轉診平臺,確保資源高效利用。三是強化考核機制。將幫扶成效納入醫院考核,與職稱晉升、評優掛鉤,激勵醫務人員長期下沉。
省醫療保險研究會副會長兼秘書長楊新政:
加強醫聯體建設 推進優質醫療資源下沉
《中共中央關于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決定》指出:“促進優質醫療資源擴容下沉和區域均衡布局,加快建設分級診療體系,推進緊密型醫聯體建設,強化基層醫療衛生服務。”這為醫療服務供給側改革指明了方向。醫療、醫保、醫藥應緊密協同,促進優質資源下沉,提升基層醫療衛生服務能力。
為此建議:
一、強化考核管理,確保資源下沉。一是“沉人才”。對緊密型醫聯體牽頭醫療機構派駐基層人員的人數、基層工作時間、基層醫生培訓時間提出具體要求,突出人才資源下沉。二是“重效果”。將基層就診率提高、患者療效評價、滿意度調查等效果指標,作為緊密型醫聯體考核的重要組成部分。三是“嚴獎懲”。將考核結果與相關政府財政投入的衛生費用、人員職稱、領導職務晉升等掛鉤,落實牽頭單位主體責任。
二、完善醫保支付,助力資源下沉。一是“合理確定支付總控”。可在承認既往醫療費用的基礎上,結合基金區域收入、風險調劑、考核管理等因素合理確定醫聯體醫保基金預算支付總額,結余留用,激發醫療服務的積極性、主動性。二是“擴大基層病組(種)范圍”。擴大醫保按病組(種)支付中的基層病組(種)范圍,同城、同病、同一醫保支付標準,促進分診醫療。提高三級醫療機構危重、復雜疾病、創新治療技術等醫保結算標準,減少基層病組(種)收治。三是“完善支付考核”。將醫聯體內部醫保結算管理、績效分配機制等納入醫保支付考核范圍。
三、調整服務價格,引導資源下沉。一是“同質同價”。同一檢查設備、同一檢驗方法、無技術差別,取消醫療機構等級差別定價。二是“縮小價差”。對技術含量低、技術成熟的服務項目,縮小醫療機構之間的價格差異。三是“優質優價”。適當提高高精尖、復雜、疑難服務項目價格,發揮價格調整對優質醫療資源下沉的引導作用。
省政協委員、延安市政協副主席張秀代表延安市政協:
加快緊密型醫聯體建設 提升基層醫療服務能力
一、深化認識,推動基層衛生事業健康發展。一是加強頂層設計、高位推動,破除“政策藩籬”和“聯體不聯心”困境,確保人財物的合理調配和高效運行,形成推動醫聯體建設的整體合力。二是由政府衛健部門牽頭,對各級各類醫療機構的規模布局、功能定位、配置設施等提出科學目標和明確要求,促進不同層級醫療機構之間協同發展。
二、多措并舉,持續充實基層醫療人才隊伍。一是實施人才強基戰略,用足用好編制資源,加大人才招聘力度,建立上下級醫院交流機制,拓展基層人員職業晉升路徑,實行職稱“評聘”分離,并對長期扎根基層且業績突出者予以政策激勵。二是通過落實大學生鄉村醫生專項計劃等途徑,采取授課培訓、駐點坐診,交流互動、跟崗學習等方式提高基層醫技水平,盤活基層醫療人才資源。三是賦予基層醫療機構開展績效考核和薪酬分配的自主權,逐步縮小編內編外人員、基層機構與上級總院年人均收入差距。
三、基金賦能,更好發揮醫保的杠桿作用。一是系統化推動分級診療和醫保政策深度協同,及時調整醫保支付政策和醫療服務價格,以醫保支付方式改革推動醫療服務水平不斷提升。二是探索醫保獎懲機制,對醫共體控費有效、服務質量好的單位給予結余獎勵。三是在醫保支付方式改革、醫療服務價格調整、緊密型醫聯體醫保資金總額付費、藥品耗材集采結余資金返還等方面給予市級更多自主權。
四、突出重點,建設優質高效醫療服務體系。一是優化縣級醫院和基層醫療衛生機構之間的收入、成本、風險等分擔方式,實行收入統一管理、結余留用、合理超支分擔等激勵機制,形成利益共同體。二是加大對基層醫療機構的投入,不斷改善基礎設施和設備條件,完善婦幼保健服務體系,健全縣、鄉、村三級醫療資源互補共享的分級診療格局,促進優質醫療資源下沉。三是支持建設互聯互通、信息共享的區域信息化平臺,實現上級專家對基層病患的診療指導,更好發揮數字化遠程診療系統與人工智能輔助診斷在疾病遠程會診、動態監測預警、居民健康檔案、運營管理服務等方面的作用。
省政協委員、商洛市政協主席王寧崗代表商洛市政協:
打破壁壘讓醫聯體真正“聯”起來
一、打破體制約束,為醫聯體建設“護航”。堅持醫療、醫保、醫藥聯動改革,將醫聯體建設納入全面深化改革績效考核,制定監測評價指標體系,統籌推進醫聯體建設進“三層”:即進決策層,執行層,學科層。按照緊密型、同質化、控費用、促分工、保健康要求,以“人通”為基礎,確保醫聯體建設取得實效;以“醫通”為抓手,實現醫聯體同質化服務;以“財通”為載體,建立醫聯體責任共擔、利益共享機制。
二、強化政策保障,為醫聯體建設“保駕”。優化人事編制管理,對醫聯體實行“管辦分離”,實行全員聘用,按需設崗、以崗定薪。推進醫保支付方式改革,推進異地就醫報銷監管,加強DIP控費政策統籌,指導醫療機構規范診療、合理控費。整合各項醫療衛生專項資金,加快推進基層醫療衛生服務機構業務用房標準化建設,更新添置必要設備。
三、推動一體建設,為醫聯體建設“聚力”。樹立“一盤棋”思想,提升牽頭總院帶頭能力,加強與對口幫扶城市三級公立醫院的深度合作,建立穩定的人員下沉服務長效機制,提升牽頭總院醫療服務能力。增強基層分院診療能力,堅持“輸血”“造血”并舉,總院下派中高級職稱人員幫扶指導,分院上派基層骨干跟班學習,采取一對一、一換一的上下聯動舉措,提升分院醫療衛生服務能力。
四、優化資源配置,為醫聯體建設“蓄能”。加快區域信息化平臺建設,橫向推進醫療、疾控、健康等多個系統功能整合,縱向擴大遠程醫療、區域影像中心覆蓋范圍,實現不同地區、不同機構間、不同類別醫療衛生健康數據的傳遞和信息共享。建立以總院為樞紐,聯通省、市、縣三級醫院的遠程醫療系統,實現區域內醫療衛生資源最優整合和醫療服務效能最大協同。
五、加強人才引育,為醫聯體建設“輸血”。加強以全科醫生為重點的基層醫療衛生人才培養,通過住院醫師規范化培訓、助理全科醫生培訓、轉崗培訓等多種途徑加大全科醫生培養力度。加強與國內影響力較強、科研臨床成果突出、團隊專科排名靠前的高端醫學人才團隊合作,建立名醫工作室、師帶徒結對幫扶、顧問指導等方式,為衛生人才發展提供智力幫助。
本版圖片由記者 張璐 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