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記者 馮倩楠 閆智
育才造士,為國之本。推進中國式現代化離不開教育、科技、人才的戰略支撐。回首2024年,陜西圍繞基礎教育優質均衡、職業教育提質培優、高等教育高質量發展,持續推動一批打基礎、利長遠的項目落地建設,強化“硬支撐”,提高“軟實力”,推動全省教育事業高質量發展取得新進展。
如何以高質量的行動回應人民群眾期盼?委員們紛紛就如何推動教育事業高質量發展建言獻策,并期盼以“育人”“擴優”“提質”厚植人民幸福底色。
職業教育是培養多樣化人才、促進就業創業的重要途徑。2024年,陜西舉辦首屆職業技能大賽,印發《陜西省加強高技能領軍人才培育16條措施》,重點支持50家工匠學院建設,加快建設知識型、技能型、創新型職業技能人才隊伍。
“隨著職業教育改革持續深化,兩年多來,明顯能感覺到關于職業教育、技術人才的政策密集出臺,內容也越發精細、明確。”省政協委員、省中華職業教育社副主任王彥平說,在政策引領下,全省職業教育發展成果顯著,尤其是職業教育體系不斷完善,正在組建一批本科層次職業院校,突破了專科層次,逐步實現了“中高本碩”貫通培養模式。
“陜西正在推進職業教育‘雙師制’隊伍建設,這些教師具備多年工作經驗,能把產品、產線制作標準帶到課堂上,比如全國勞模、大國工匠走進學校,設立工作室,在教授學生技術的同時還傳承了工匠精神。”王彥平說,即便各方面形勢向好,但職業教育目前仍面臨社會偏見和歧視。
王彥平建議,應加強職業教育成果展示平臺建設,通過舉辦成果展、技能大賽等活動,大力宣傳高技能人才的社會貢獻和待遇,提高職業教育的認可度與接受度,真正讓職業教育與普通教育平等競爭、協調發展。
近日,榆林市建成我省首批100個社區(村)家庭教育指導服務站點規范化建設示范點、該項工作的落地,標志著我省家庭教育指導服務工作邁出新步伐。
“這些示范點的建成,為廣大家長提供了專業的學習平臺,有助于提升家長的育兒素養,讓家庭教育更具科學性和針對性。同時,進一步強化家庭在教育體系中的基礎作用,促進家庭與學校、社區之間的緊密聯系,形成教育合力。”省政協委員、西安領軍培訓學校有限公司總經理呂鵬程長期深耕教育領域,他發現,目前許多家校在溝通的深度與效果上仍有較大提升空間。
呂鵬程表示,當前,許多學校與家長的交流多聚焦于學生的成績,而忽略了學生在品德塑造、興趣培養、創新能力提升等方面的發展,社區家庭教育指導服務站點是集家庭教育指導、普法宣傳、技能培訓提升等于一體的服務陣地。
“示范點在內容設置上,不僅要關注學生的學業成績,更要重視學生的綜合素質。”呂鵬程認為,可以通過定期舉辦家庭教育講座、親子活動等,引導家長關注孩子的全面發展,幫助家長掌握科學的教育方法,激發孩子的潛能,培養孩子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
呂鵬程說,示范點要成為家校溝通的橋梁,通過定期的家校互動,引導家長理解學校的教育理念和教學安排,幫助學校了解學生在家庭中的表現和需求,共同為孩子的成長制定更加科學合理的教育計劃。
2024年,教育部公布了中小學人工智能教育基地名單,我省有西安高新區實驗小學等6所學校入選。
“科技浪潮下,人工智能正在重塑著社會的方方面面,提升陜西省中小學生人工智能素養,對我省搶占未來人才高地、加快推進教育現代化進程意義非凡。”省政協委員、西北工業大學計算機學院院長尚學群表示,教育部印發的《關于加強中小學人工智能教育的通知》明確提出,2030年前在中小學基本普及人工智能教育。
“陜西高校科教力量雄厚,西安有19所高校開設了人工智能專業,數量居全國第3位。但與之相對的是,我省中小學人工智能教育才剛剛起步,存在著課程零散、師資薄弱、實踐支撐不足等問題。”尚學群說。
對此,尚學群建議,由省教育廳統籌,聯合高校科研力量、一線教育精英與科技企業研發人員,精心編制陜西中小學人工智能教材,保障教學連貫性,依年級循序漸進推廣。同時,搭建由政府主導、社會協同的多元實踐平臺,在全省布局校園人工智能實驗室,配備機器人、無人機、3D打印等前沿裝備,讓學生動手實踐。強化教師培訓,讓教師借助AI備課、生成教案、分析學情,精準洞察學生知識漏洞,鼓勵學校基于大模型探索智能答疑、個性化學習路徑規劃等創新應用,引導學生借助大模型拓展知識探索的深度與廣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