久久综合久久美利坚合众国_日韩欧美精品_午夜精品久久久久久久四虎美女版_夜间精品视频

為陜西科技創新與產業升級注入新動能

——省政協十三屆三次會議第四專題(聯組)討論側記

陜西政協網 發布時間:2025-01-18 10:34 【字體:

□ 記者 閆智

1月17日,省政協十三屆三次會議第四專題(聯組)討論會現場,來自工商聯、科學技術、經濟界別的委員們圍繞“推動科技創新與產業創新深度融合 助力發展新質生產力”這一主題,展開熱烈討論,紛紛建言獻策,為陜西的高質量發展謀劃藍圖。

過去3年,我省在秦創原創新驅動平臺建設上成效顯著,2024年綜合科技創新水平指數居全國第10,科技活動產出水平指數居全國第4。

“但與湖北、安徽相比,陜西在利用科創基金推動產業轉化方面還存在差距。”省政協常委、華潤資本管理副總經理兼首席投資官張宗分享了一組數據,截至2024年,陜西上市公司數僅為湖北的54%、安徽的45%;新三板掛牌數為湖北、安徽的一半;國家級專精特新“小巨人”數為湖北、安徽的三分之一。同時,陜西基金規模小且分散,缺少頭部基金群體,科創投資市場外向度不夠。

張宗建議,完善政府引導基金考核體系,明確產業引導優先的考核導向,建立損失容忍機制。優化科創引導基金管理體系,由省政府領導掛帥成立領導小組,統籌引導基金工作,做大做強基金管理公司,部分地市委托其他省市引導基金公司管理資金。加大科創基金生態體系開放力度,研究內地創投百強基金專長,加強與國際化基金協會的聯系,邀請省外、海外投資機構,利用香港金融中心優勢,發起設立“秦創原美元基金平臺”。

“2022年,全省研發經費投入強度為2.35%,低于全國平均水平0.19個百分點,位列全國第11位。”省政協委員、臺盟陜西省委會副主委謝斌表示,我省科研實力分布不均,除西安外,其他10個地市的技術合同成交額總和占全省不足10%。2023年,全省戰新產業占GDP比重為10.4%,低于全國3.1個百分點,未來產業在信息、空間、健康等領域的布局滯后,科研成果轉化也存在制度障礙,我省在發展新質生產力的道路上仍面臨諸多挑戰。

為此,謝斌建議,要推動技術革命性突破,強化基礎研究,加快國家重大科技基礎設施建設,重組在陜國家重點實驗室,同時加強應用技術研究,組建國家產業創新中心和工程研究中心,整合創新資源。推動產業深度轉型升級,完善產業政策,形成“10+X”新興產業體系,健全“鏈長制”,構建高效的科技成果轉化體系,組建產業技術研究院。優化新質生產力空間布局,根據關中、陜北、陜南的資源稟賦,謀劃區域發展格局,創新區域合作模式。推動生產要素創新性配置,擴大“三項改革”試點范圍,完善科研經費管理評價機制,健全人才制度,完善建設用地指標交易機制。

“近年來,省委、省政府通過‘三項改革’,科創工作取得積極進展。但對標更高期許,企業創新主體作用仍需加強。”省政協委員、中國兵器科學研究院副院長陳衛東建議,政府應發揮政策引導作用,明晰“四梁八柱”,策劃“四鏈”融合,在前沿技術探索、科技成果轉化、產品孵化商品、商品產業化推廣等環節精準發力。破除“協同藩籬”,確立企業在“產學研用”中的牽頭作用,組建“科研統籌聯合體”,落實企業在創新各環節的主體地位。健全體制機制保障,優化營商環境,建立多元穩定投入機制和研發投入后評價機制,深化科技成果轉化機制,完善金融支持機制。

1月17日,省政協十三屆三次會議第四專題(1427058)-20250118103615.png

1月17日,省政協十三屆三次會議第四專題(聯組)討論會議現場。記者 張璐 攝

陜西科教資源豐富,創新綜合實力雄厚,具有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的良好基礎。

“當前,要切實發揮我省科創優勢,暢通科技成果轉化通道,還有一些問題亟待解決。比如,對省外陜籍高端科技人才關注度不夠、社會資本投入引導機制不足、中小微企業技術與產業創新支持平臺欠缺,這些都限制了我省發揮科創優勢、競逐未來產業的‘手腳’。”省政協常委、西安理工大學副校長張曉暉說。

張曉暉建議,加大陜籍高端科技人才聯系招引力度,梳理省外高端人才清單,制定考核激勵機制,舉辦相關大會邀請人才回陜合作。創新社會資本助力成果轉化的政府引導機制,增加政策支持,搭建信息服務平臺,強化金融支持,完善評估機制。構建技術與產業創新共享支持平臺與機制,建設各級各類創新平臺,借鑒成功經驗建立運營機制,組建專家團隊推動數字科技產業試驗區建設。

陜西是國內重要的增材制造和再制造技術策源地和產業集聚區,在增材制造方面具有良好的基礎,增材制造產業鏈也被列入34條省級重點產業鏈。

“近年來,我省瞄準增材制造產業發展機遇,為全省培育新質生產力、構建現代化產業體系注入了發展新動能。”省政協常委、中交第一公路勘察設計有限公司副總經理袁卓亞以一組數據印證:2024年全省增材制造產業增長38%,高于全國25%的增長速度,保持強勁發展勢頭。“但同時,產業規模相對較小、共性技術研究及基礎器件能力不足、協同創新及推進機制不完善等問題依然存在。”

袁卓亞建議,以市場需求為導向,完善增材制造重點企業培育庫,培育和引進骨干企業,促進產業鏈供應鏈融合發展。以創新技術應用為驅動,依托平臺資源開展關鍵核心技術攻關,鼓勵龍頭企業組建產學研用開放創新平臺。不斷促進科技成果轉化,依托秦創原深化“三項改革”,實施產業化示范項目,搭建校企對接平臺。

“陜西作為科教大省,在教育科技人才體制機制一體化方面存在協同機制欠缺、資源整合受限、融合深度不足等問題。”省政協委員、西安電子科技大學經濟與管理學院副院長謝永平建議,要強化頂層設計,構建省級統籌協調機制,將教育科技人才發展納入陜西發展戰略規劃,組建跨部門委員會,鼓勵人員互派,搭建科技資源共享平臺。同時,推動校企深度融合,打造人才跨界發展平臺,優化學科專業布局,設立專項基金,搭建人才交流平臺。

“陜西大約65%的高校定位于應用型,為區域發展提供了重要支持。”省政協委員、西安航空學院黨委書記祁玉龍認為,要持續壯大人才培養主陣地根基,深化產教融合、科教融匯,實施應用型本科高校卓越計劃,布局重點學科專業集群,健全“招生-就業-培養”聯動機制,支持專業學位研究生教育,構建差異化管理機制。

圍繞如何發揮高層次人才聚集地作用問題,祁玉龍還建議,設立省內應用型高校人才引進專項經費,鼓勵校企聯合引進共用高層次人才,完善薪酬分配體系。

……

1月17日,省政協十三屆三次會議第四專題(1427070)-20250118103613.png

1月17日,省政協十三屆三次會議第四專題(聯組)討論會上,委員們踴躍建言。記者 張璐 攝

會上,委員們立足我省實際,從多個不同角度出發,為全省科技創新與產業升級積極建言獻策、貢獻智慧。在聽取委員建議后,參會的相關政府職能部門負責人也給予了熱切回應。

2024年,省發改委印發《陜西省高水平推進產業創新集群建設加快形成新質生產力實施方案》,構建“1+N”工作體系。

“目前我省已發布光子、人工智能、超導、商業航天等16個相關產業集群,并指導各地市圍繞重點園區編制工作方案,推進產業集群加快發展,形成‘百億提升、千億跨越、萬億壯大’的發展格局,支撐萬億戰略性產業發展。”省發改委相關負責人表示,將積極爭取兩期超長期國債、地方政府專項債、中央預算內投資等國家政府資金,目前已有一批項目獲得支持。同時,圍繞國家重點領域核心技術攻關及產業化,聚焦集成電路、人工智能、國產大飛機配套、衛星互聯網應用等重點領域,爭取國家支持。

秦創原新一輪三年行動計劃提出,聚焦光子、新材料、氫能等領域,陜西將培育建設20個左右省級秦創原產業創新聚集區,打造一批以聚集區為核心的產業集群;聚焦全省35個工業領域重點產業方向,扎實推進重點產業鏈群“百億提升、千億跨越、萬億壯大”布局,力爭戰略性新興產業增加值年均增長8%、新增5條千億級重點產業鏈。

省科技廳副廳長白崇軍表示,下一步,省科技廳將繼續以西安區域科創中心建設為牽引,加快形成具有核心競爭力的戰略科技集群,培育具有示范引領的未來產業。以“三項改革”為“點火器”持續放大秦創原建設效能,以政策、項目、平臺、人才、資金等協同發力為重點,強化企業科技創新主體地位,構建活力迸發的產業創新生態。

來源:各界導報 編輯:穆小蕊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