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孟憲春
兒時的記憶里,鄉村文化生活貧瘠,能看上一場皮影戲,就像逢年過節一樣熱鬧,可謂座無虛席。那時候看皮影戲,一般是在秋收后的農閑時節,村民挨家挨戶湊份子,請來皮影戲班演出,一唱就是十天半月,慶祝豐收年景。也有在廟會和端午、中秋等各種節令,還有大年三十和正月里,鄉村里為圖個熱鬧,爭相邀請皮影藝人唱戲,為節日助興。
在華州鄉村演皮影,是村里的盛事,人們都要通知鄰村的親戚朋友來看戲。傍晚,月上柳梢頭,戲臺鑼鼓點一敲,人們帶著蒲墩、扛著凳子,從四面八方涌來。“咚咚鏘,咚咚鏘……”天剛擦黑,伴隨著一陣鏗鏘急促、節奏明快的鑼鼓聲,皮影戲開場了。村民們拿著手電、扛著木凳紛紛占領“有利地勢”,津津有味地觀看這一古老的地方戲曲。燈戲開演了,一時間,光影里呈現出刀光劍影和人間百味。
世界皮影看中國、中國皮影看陜西、陜西皮影看華州。我的家鄉華州,位于關中平原東部,為古長安京畿之地,有“通化門前第一州”的美譽。純樸的泥土和濃濃的黃河風情,孕育出一種具有地方特色和區域界限的非物質文化遺產“皮影戲”。當地人稱“牛皮影娃娃”,也有人稱“牛皮燈影子”戲。華州皮影歷史悠久,見載于漢、興于唐宋、盛于明清。華州古代民謠:“漢妃抱子窗前耍,巧剪桐葉照窗紗;文帝治國安天下,制樂傳入百姓家。”
《唐人筆記》記載:“貴妃啖荔枝,伶奏碗碗以增味,擊碗撥弦者,皆自華州”。在宋代的《百寶總珍》中同樣有“五尺素縑道喜憂、引得帝王寶中留,楊妃啖荔耳添味、曳弦擊碗品華州”的記載。唐玄宗辦梨園,設有“弄影戲班”,專唱華州碗碗腔。唐代皮影成熟后傳至東都洛陽。《中國影戲》著述,中國影戲從陜西發源,首先沿黃河流域傳播……靖康之后,影戲隨金兵北傳。其時,宋王朝變遷,高宗南下偏安,影戲隨難民南渡,拓出黃河流域,首先入臨安(杭州),繼而播植于湘、鄂、粵、皖、浙、贛等地,后自中原傳至江南、東北。明清形成“七大流派”,即秦晉、灤州、山東、杭州、川鄂滇、湘贛、潮州影子系列。十三世紀時,皮影經南宋傳至南洋列島,隨元蒙西征始傳西亞東歐,后遍及世界。
華州皮影率先走出國門,德國大詩人歌德在1774年威藍博覽會上,就大力推舉中國華州皮影戲。1781年,德國詩人歌德用中國華州皮影戲演出以慶祝他32歲生辰,并在同年11月,用皮影戲演出《米達斯的判斷》,西方劇壇為之轟動。華州皮影被譽為“中國戲劇之父”“世界電影之祖”,在國際上享有“電影先驅”和“動漫鼻祖”之譽。“巧手弄皮影 隔帳舞乾坤”,華州皮影可謂中國皮影的翹楚,代表了中國乃至世界皮影藝術的最高成就。
華州傳統皮影戲演出班社多由5人組成,分前聲、簽手、上檔、下檔、后槽,二十多種樂器5人全包,號稱“五人忙”。唱腔為碗碗腔,碗碗腔音樂源于2800年前的“鄭聲”,靡靡之音生動婉轉,相傳為輕音樂始祖,周總理定名“華劇”。華州是文化部命名的“中國皮影藝術之鄉”,華州皮影2006年被國務院列入“國家第一批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2011年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入“世界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
“五尺生綃,七緊八慢。唱念做打,喜怒哀樂,光影變幻,笑看沉浮。一口敘述千古事,雙手對舞百萬兵”,是華州皮影戲最生動最真實的寫照。華州皮影戲藝術是一門綜合藝術,其中包括音樂、舞蹈、繪畫、雕刻、詩歌等門類,它流派眾多,題材廣泛、內容豐富,其風格表現上,皮影戲一直保持現實主義與浪漫主義相結合的優良傳統。在傳統劇目中蘊藏著不少優秀的歷史故事、神話傳說、民間故事,在舞臺上表現出極大的感染力。皮影戲的特性,大致可以概括為“借燈顯影”“以影顯形”。表演時,藝人們在白色幕布后面一邊操縱皮影,一邊用當地流行的曲調講述故事,同時配以打擊樂器和弦樂,有著濃厚的鄉土氣息。操耍的技巧和唱功,則是體現戲班水平高低的關鍵,有的高手一人可同時操耍七八個皮影。后臺緊鑼密鼓,前臺則是絢麗豐富。一塊白布就是舞臺,若干皮影一拉一扯,什么文武大臣、平民百姓、車船馬轎、奇妖怪獸均能上場,什么飛天入地、隱身變形、噴煙吐火、排山倒海都能表現。尺把長的小小皮影在指尖上飛舞,時而刀光劍影、時而策馬揚鞭、時而纏綿悱惻、時而騰云駕霧,千軍萬馬是他,單打獨斗也是他。槍來劍往、上下翻騰,搭配著各種特技和聲光效果,神秘奇幻的場面總讓人忍不住拍手叫絕。華州皮影已成為中國對外文化交流的金色名片。其雕工,推皮走刀絕技名揚天下;其表演,“五人忙”號稱世界最小交響樂,非常震撼。
進入新時代,古老的華州皮影煥發出青春活力。2023年中國-中亞峰會期間,元首夫人們參觀西安易俗社。在易俗社展示廳,為元首夫人們展示的皮影戲便是來自陜西渭南的華州皮影戲,嘉賓們體驗皮影制作技藝,被色彩豐富、造型生動、工藝精湛的皮影人物所吸引,興致勃勃地為皮影人物上色點彩。峰會期間,在易俗社展出的200多件華州皮影作品,通過直播鏡頭向海內外觀眾展示了這門古老民間藝術的非凡魅力。
2024年央視春晚,華州皮影亮相西安分會場。節目由華州皮影戲國家級傳承人魏金全現場展示皮影人物造型,讓觀眾感受到了流傳千年的國寶魅力,領略到了中華民族的深厚文化底蘊,展示了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藝術價值。
家鄉土地上心地善良、憨厚質樸的父老鄉親,經過春耕、夏耘,半年的辛勤勞作,終于迎來了收獲的季節。為了感謝蒼天厚土,他們以唱幾夜“皮影戲”的方式,來答謝神恩的浩蕩。因此,唱“皮影戲”也是一種地方的祭祀活動,人們以此祭奠土地和生命,更是期盼年年風調雨順、歲歲五谷豐登,也是對未來國泰民安、民富國強美好日子的向往和憧憬。融入泥土扎根鄉村的華州皮影戲,既是一曲古樸的戀歌,又是一曲新時代的贊歌。時光易逝,華州皮影戲唱出的濃濃鄉音、鄉情,永遠流淌在歲月的長河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