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汪志
貨幣作為一種特殊的流通工具,從古至今,在國家政治建設、經濟建設、人民生活等各個領域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20世紀30年代,陜甘邊革命根據地南梁蘇維埃政府誕生了一種紅色貨幣,雖然只流通了半年左右,卻在中國革命發展史上留下了濃墨重彩的一筆,它就是陜甘邊革命根據地發行最早的蘇區貨幣——油布幣(又稱蘇幣、蘇票)。
在戰火紛飛的年代,一張流通時間不長的“油布幣”,卻極大地便利了邊區群眾的生活,活躍了根據地的市場,有效打破了敵人的經濟封鎖,最終成為發展壯大革命根據地的重要“武器”。前不久,筆者就此前往“油布幣”的誕生地甘肅省華池縣進行了探秘。
在甘肅省華池縣南梁革命紀念館,筆者看到了當年發行的“油布幣”實物照片,這不禁讓人想起了80多年前,革命先輩們為了發展地方經濟所作出的豐功偉績。甘肅省華池縣南梁鎮,位于陜甘兩省交界處。土地革命戰爭時期,由于南梁地勢奇險,地處子午嶺的林區,山大溝深,樹木茂密,又是國民黨勢力相對薄弱的地方,中國共產黨人先后在陜西、甘肅發動了一系列武裝起義,從而開辟了以南梁為中心的陜甘邊革命根據地。
1934年2月,陜甘邊區革命委員會財政委員會成立,同時創辦造幣廠。11月1日,中共陜甘邊區特委和陜甘邊區革命委員會在南梁荔園堡召開陜甘邊區工農兵代表大會,選舉產生了陜甘邊區工農民主政府(又稱南梁蘇維埃政府)、陜甘邊區革命軍事委員會和赤衛軍總指揮部,習仲勛當選為政府主席,劉志丹任軍委主席,朱志清任赤衛軍總指揮。
南梁蘇維埃政府成立后,除了開展反“圍剿”斗爭,還面臨著如何發展根據地經濟、鞏固新生人民政權的問題。當時,南梁地區遭遇大旱,農田荒蕪,經濟凋敝,“饑民近百萬,數百公里草根、樹皮皆已食盡”。面對如此嚴峻的形勢,發展經濟成為鞏固革命政權的重中之重。
由于國民黨的經濟封鎖,南梁蘇維埃政府成立之初并沒有自己的貨幣,根據地農民的農用物資很少,連镢頭、鐵锨都沒有,甚至用來耕地的犁都很少見。此外,農民的日常生活用品如糧食、衣物等十分緊缺,筆墨、紙張等簡單的辦公用品也沒有。
時任南梁蘇維埃政府主席的習仲勛在積極組織群眾、發動群眾開展對敵革命斗爭的同時,帶領南梁蘇維埃政府從根據地實際出發,制定和頒布了涉及土地、經濟、軍事、文化等方面的十大政策,成立了十大委員會,鞏固了蘇維埃政權。
為了穩定市場、繁榮邊區經濟,蘇維埃政府決定發展蘇區金融事業,開辦銀行,印制貨幣,建立陜甘邊區蘇維埃政府的金融貨幣體系。
1934年11月,陜甘邊蘇維埃政府銀行成立,承擔起了對外發布財政金融政策、發行邊區政府貨幣、辦理兌換業務等職責,管轄造幣廠和蘇幣兌換處。為驅逐國民黨偽幣,占領根據地的貨幣市場,南梁蘇維埃政府先后起草了《統一蘇區貨幣及其辦法》和《發行紙幣、鑄造輔幣的報告》。
為調劑余缺、促進貨幣流通、發展邊區經濟,陜甘邊革命根據地在南梁荔園堡和白馬廟設立了集市。農歷每月初一、十一和二十一是趕集日,十天一集,吸引了各地商販到根據地進行商貿交易。來集市交易的不僅有附近七里八鄉的鄉親,還有從白區來的商人,人來人往,熙熙攘攘。可是一段時間后,集市上的人沒少,做生意的卻少了很多。習仲勛高度重視,當即和劉志丹一起深入調查,發現問題出在貨幣上。
當時,南梁地區流通的主要貨幣是銀圓,但由于國民黨當局對根據地的封鎖,人們在白區和紅區進行物資交易時要過重重關卡。如果身上帶有銀圓,過關卡時發出響聲,很容易被發現,所以銀圓很難被帶進根據地。更重要的是,根據地銀洋不多,紅軍又需要集中現金購買蘇區買不到的軍需,靠糧食等作物交易又不便攜帶、不利計價。加之國民政府、地方軍閥和地方商號、票號的貨幣經常貶值、信譽極差,老百姓今天到手的鈔票明天就可能用不上了,這給邊區群眾的生活帶來了嚴重困擾。沒有合適的貨幣,成了買賣雙方最頭疼的事。
為徹底解決金融問題,陜甘邊區革命委員會財政委員會成立后,習仲勛和劉志丹立即在南梁油坊溝設立造幣廠。他們挑選了三名有繪畫基礎的人當工人,其中一人叫高明山,是元城的開明紳士。由于缺乏設備和紙張,貨幣印刷受到限制。工人們用麻布代替紙張,用木刻雕版、手工印刷代替機器印刷。在艱苦的條件下,高明山等人經過反復試驗,就地取材,印制出了質地硬脆、形同油布的貨幣,這就是陜甘邊區銀行最早的貨幣——油布幣。
油布幣為橫式,長14.1厘米、寬6.7厘米,正面上端框內從右至左印有“全世界無產階級及被壓迫民族聯合起來”十七個字,下端框中印有“陜甘邊區革命委員會財政委員會發行”字樣,兩邊印有“提高工農生活”“隨時兌換現金”字樣。票面主圖為三個五角星,正中大五角星內繪鐮刀、錘頭圖案。正中還蓋有陜甘邊區銀行印,兩邊豎寫面值,面值下面各蓋正、副行長印章。
由于這種貨幣是手工刻板,印在粗麻布上,上面蓋有邊區政府印章,為防止褪色,工人們又刷上一層桐油,用熱油處理過才可使用,群眾稱之為“油布幣”或“蘇票”“蘇幣”。
油布幣一共發行兩次,1934年發行了面值為一角(紅色)、二角(藍色)、五角(紫色)的油布幣,隨后又發行了面值為一元(具體顏色不詳)的油布幣,兩次發行總額3000元。由于面值偏小,油布幣有著類似輔幣的功能。
這是中國共產黨領導的陜甘邊革命根據地發行最早的一種蘇區貨幣。
最初,油布幣的發行、流通并不順利。由于國民政府發行的貨幣毫無信用、不斷貶值,當地百姓對非金銀的貨幣普遍不信任。群眾在集市交易中并不主動兌換印制簡單的油布幣,只是遲疑觀望,做生意的商販也不敢使用油布幣。
為促進油布幣流通,盡快活躍經濟和商品貿易,陜甘邊區財政委員會在荔園堡設立了4個油布幣兌換處,一元油布幣兌換一塊銀圓。蘇區政府規定,群眾和商人可直接用油布幣兌換銀圓,但不允許用國民黨貨幣兌換。
蘇區政府還安排工作人員在集市上專門用油布幣購買物品,油布幣便很快推廣開來,從而在邊區廣泛流通,集市上的生意又開始紅火起來。白區的很多商人源源不斷地把生活日用品,如棉布、棉花、食鹽、火柴、搪瓷碗、手電筒等運到邊區集市,紅軍的后勤補給得到解決。
油布幣存續流通了半年左右,隨著陜甘邊革命根據地不斷發展壯大,油布幣已無法滿足邊區經濟發展需求。陜甘邊區政府決定在南梁成立陜甘邊區農民合作銀行,發行新的蘇區貨幣——陜甘邊區農民合作銀行兌換券(簡稱“農民券”),同時停止發行油布幣。農民券是陜甘邊區政府發行的第二種貨幣,油布幣逐漸被農民券取代。
油布幣在陜甘邊區的廣泛流通,打破了國民黨的經濟封鎖,為繁榮邊區經濟奠定了基礎,有力地推進了陜甘邊革命根據地各項事業的發展,也為蘇區的政權建設、西北革命根據地的形成奠定了群眾基礎和經濟基礎。
由于發行時間僅半年左右、流通范圍小、發行量少等,油布幣現存極為稀有。目前,油布幣實物僅見中國國家博物館收藏的三張,其中兩角的一張、一角的兩張。這些圖案設計簡樸、具有鮮明時代特色的貨幣,見證了陜甘邊革命根據地艱苦卓絕的發展歷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