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省政協十三屆三次會議第二專題(聯組)討論側記
1月17日,省政協十三屆三次會議第二專題(聯組)討論現場。
1月17日,省政協十三屆三次會議第二專題(聯組)討論現場,委員們認真聆聽記錄。記者 張璐 攝
□ 記者 張涵博 文/圖
省市縣三級國土空間規劃發布實施、關中平原城市群和西安都市圈建設加快、縣域經濟增速高于全省1個百分點、集體經濟強村增至12.3%……
研讀政府工作報告,過去一年,陜西新型城鎮化步伐加快,鄉村全面振興深入推進,城鄉要素流動更加順暢,經濟發展的協調性不斷提升。
1月17日上午,省政協十三屆三次會議第二專題(聯組)討論現場,座無虛席、熱潮涌動。聚焦“推進新型城鎮化和鄉村全面振興 促進城鄉區域協調發展”議題,民革、民建、九三學社、無黨派人士、科協、農業、特邀界別的省政協委員齊聚一堂,9位委員自選重點、各抒己見。
城鄉融合發展是中國式現代化的必然要求。中共二十屆三中全會提出,必須統籌新型工業化、新型城鎮化和鄉村全面振興,全面提高城鄉規劃、建設、治理融合水平,促進城鄉要素平等交換、雙向流動,縮小城鄉差別,促進城鄉共同繁榮發展。
一頭看“城”——陜西高質量推進以人為本的新型城鎮化建設,推動城鄉基礎設施一體規劃建設、城市群和都市圈輻射帶動作用顯著增強。
如何續寫佳績,再進一程?
省政協委員、省農村信用聯社理事長毛亞社建議,建立健全城鄉產業互促共融發展機制,在城鎮周邊布局發展產業園區、技術創新基地,促使農業轉移人口融入城鎮勞動力市場,在農村地區大力發展與之相配套的產業,提高農業配套化、規模化效益。加強城鄉雙向技術文化交流和培訓,提升農業轉移人口和新農人的專業能力和綜合素質,促進城鄉教育文化融合。
2022年4月1日,《西安都市圈發展規劃》正式獲批,成為當時國家批復的第5個都市圈發展規劃,也是西北地區第一個獲批的都市圈發展規劃。
怎樣更好發揮西安都市圈對全省發展的核心引領作用,打造全省高質量發展戰略高地?省政協常委、陜西經濟聯合會會長劉迎軍提出,建立區域協調發展利益分享機制,研究西安與周邊城市產業稅收轉移、GDP核算、基礎設施建設、飛地經濟合作等成本分擔、利益分享機制。建立產業空間布局管控機制,編制西安都市圈產業發展空間布局規劃,明確各市產業發展正面清單和負面清單,以及土地、能耗、水資源等要素保障清單。
“陜西具備區位、能源、科技等諸多優勢,建議以中央有關規劃綱要為指引,緊抓‘兩重’政策機遇,進一步加強現代化基礎設施體系建設。”省政協常委、國家開發銀行陜西省分行行長吳元作認為,應加快現代化交通基礎物流設施、現代化水利基礎設施、現代化能源基礎設施、現代化城市基礎設施、現代化新型基礎設施建設。
聚焦構建“多級立體、陸空聯運”的綜合交通樞紐體系,他進一步建議,完善“米”字型高速鐵路網,加快漢巴高鐵項目前期工作,推動蘭漢十高鐵納入新一輪中長期鐵路網規劃。提速建設西安大環高速。高標準建設中歐班列(西安)集結中心,實施交通物流樞紐站點綠色化改造。謀劃推進低空經濟綜合樞紐等基礎設施項目。
一頭看“鄉”——放眼如今的三秦大地,黃土塬上、渭水之濱、秦嶺深處,一個個村莊舊貌換新顏,農民腰包更鼓,沃野田疇孕育無限生機。
如何以鄉村發展,促進高水平平衡?
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必須把確保重要農產品特別是糧食供給作為首要任務。省政協委員、臺盟陜西省委會副主委陶怡秀建議,保護耕地資源,強化集體土地所有權“統”的力量,加快耕地整合力度,加大對退化、污損耕地的改造和修復力度,以陜北長城沿線旱作區、黃土高原旱作區、關中灌區、漢江河谷盆地四大糧食生產功能區為重點,逐步把永久基本農田全部建成高標準農田,改善水利設施和農機裝備條件,做到旱能灌、澇能排。
陶怡秀的建議,與省政協常委、人口資源環境委員會副主任任勇不謀而合。
糧食生產根本在耕地,命脈在水利。任勇提出,推進水網骨干工程建設,建立跨部門、跨區域協調機制,破解用地、環評、移民等要素保障堵點問題,大力推進農村供水規模化建設、標準化管理和水質提升行動,加快全省186處大中型灌區續建配套與改造,推進東莊、古賢、寶雞段家峽等5處灌區建設,優先將大中型灌區建成高標準農田,提升糧食綜合生產能力。
省政協委員、陜西華之鼎會計師事務所首席合伙人王俊平說,應持續加大高標準農田建設,擇優聘請會計師事務所等專業機構和專家參與綜合驗收,確保高標準農田建設的順利進行和長期效益的發揮。
近年來,我省加快漁業高質量發展和現代化建設,產業穩步持續提質擴量、產業體系逐步健全完善、產業集聚效應逐步顯現、綠色發展基礎更加牢固。
著眼陜南地區,省政協委員、九三學社安康市基層委員會主委趙明莉建議,依托省級科研院所、水產示范站等單位,加強種質資源收集、保護和利用,提升地方種質資源的利用效能。引進先進的漁業養殖技術和管理經驗,提升農民的養殖技能和管理水平,創建一批可復制性水產健康養殖示范模式,推行模式化、規程化和標準化養殖,提高漁業生產效益。
再看“城尾鄉頭”——縣域是城鄉統籌、城鄉聯系和城鄉融合的鏈接紐帶。今年政府工作報告明確提出,要“提升壯大縣域經濟”。
方向既定,如何落實?
圍繞金融支持縣域高質量發展,省政協委員、國家金融監督管理總局陜西監管局副局長舒曉鴻說,農業產業普遍存在收益風險大、回報周期長、受消費價格波動影響大的問題,企業主體、涉農主體風險需要共擔和緩釋,而商業性保險保費金額較高,導致銀行機構在涉農貸款投放中存在一定顧慮。建議財政部門建立涉農貸款投放正向激勵機制,對涉農貸款投放金額多、比例大的銀行機構予以一定的獎勵,推動建立完善涉農貸款風險補償機制,進一步提升涉農信貸投放積極性。
“陜西省縣域商業經過多年的培育,成績是有目共睹的,但還存在著流通網點布局不合理、經營主體規模小、商業服務水平低等問題。”討論中,省政協委員、民革陜西省委會秘書長劉朋提出加快建立城鄉融合發展的現代商貿流通體系。
他建議,合理布局商業服務的業種和業態,打造“十五分鐘便民生活圈”和一批現代商貿特色鎮,鼓勵龍頭流通企業通過特許或自由連鎖的方式,高起點建設現代化的鄉鎮商貿綜合體,形成具有輻射和帶動作用,通過供應鏈整合,賦予農村商業網點代買、代賣、代寄、代收、代預約等服務功能。搭建縣級物流配送中心、物流分撥中心、鄉鎮村級服務站點,實現縣鄉村快遞站點服務全覆蓋,鼓勵發展共同配送。嘗試利用無人機進行貨物運輸和生鮮食品配送,暢通城鄉流通網絡互聯互通。
心系“國之大者”、緊扣“省之要者”、聚焦“民之關切”,委員們與黨委政府同心同向,建良言、謀發展。參加會議的領導同志、省政府相關部門負責同志專注傾聽,不時在筆記本上做著記錄。
委員即席議,部門當面答。
產業發展、糧食安全、城鄉融合、防災減災、高標準農田建設、種植業結構調整、漁業發展……省農業農村廳負責同志細細復盤委員們的精彩發言,表示“收獲很大”。
圍繞糧食安全,他坦誠回應,“省農業農村廳壓實糧食生產底線任務,圓滿完成了目標,但是矛盾也比較突出,大家都知道,農村青年勞動力不斷向城市流動,出現了耕地撂荒現象,加上種糧效益太低,所以糧食安全也面臨一些困難和問題。”
他表示,今年我省已經啟動了“十五五”規劃編制工作,將對委員建議進行深入研究,結合實際情況進一步安排落實。
省水利廳負責同志打開話筒,“針對省水利廳的工作,剛才委員們主要提到了陜西水網、糧食安全水利、農村飲水這三個方面的問題。”
關于水網建設方面,他說,2024年,省政府批復印發《陜西省水網建設規劃》,陜西11個市級水網規劃全部批復印發,100個縣級水網規劃全部編制完成,“兩域貫通、三區互聯、多庫聯調、五縱十橫”的水網格局正在加快構建。
省自然資源廳負責同志說,“在這里向各位委員‘報告’,我們這兩年對幾乎所有的土地指標做到了應保盡保,大家十分關注的鄉村振興產業用地,從全省來講,在空間上和指標上是可以保障的。我們也將認真按照各位委員的意見建議,在新的一年里認真做好服務保障工作。”
省交通運輸廳負責同志對省政協委員對交通運輸工作的關注和支持表示謝意,表示將繼續深化城鄉交通一體化發展,讓交通運輸發展成果更多更好惠及廣大人民群眾。
……
“剛才大家結合實際提的這些建議和想法有深度、有價值,我聽了后很受啟發。”——對每位委員發言作出回應后,省長趙剛指出,過去一年,自己和自己比,陜西取得了明顯變化。
趙剛說,在座的各位政協委員來自各行各業、各個界別,希望大家各盡所長、盡己所能,把各方智慧和力量凝聚起來,形成心往一處想、勁往一處使的強大合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