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記者 閆智
黨的二十大報告指出,教育、科技、人才是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基礎性、戰略性支撐。必須堅持科技是第一生產力、人才是第一資源、創新是第一動力,深入實施科教興國戰略、人才強國戰略、創新驅動發展戰略,開辟發展新領域新賽道,不斷塑造發展新動能新優勢。
“十四五”以來,陜西緊扣國家戰略部署,以秦創原創新驅動平臺為抓手,推動教育、科技、人才資源深度融合。展望“十五五”,陜西如何構建教育科技人才一體化發展新格局?本報特邀3位省政協委員建言獻策。
【本期嘉賓】
陳斌 省政協常委、西安交通大學動力工程多相流國家重點實驗室副主任
孫武斌 省政協常委、民盟陜西省委會副主委、西北工業大學校友會副秘書長
楊德興 省政協委員、西北工業大學陜西省光信息技術重點實驗室副主任
打破“五唯”評價壁壘
完善人才激勵機制
2024年,陜西新增廣翼智能、陜硬航空等科技成果轉化企業1196家,招引國能西北創新基地、長城互聯西部基地等項目605個、總投資1594億元。“三項改革”新20條措施落地實施,試點單位突破200家,新建概念驗證中心和中試基地28家,新增國家級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37家、制造業單項冠軍企業8家、上市企業3家,科技型中小企業和高新技術企業數量分別增長25%、15%,發明專利擁有量、授權量分別增長16.8%、12.5%,技術合同成交額增長15%。
“近年來,我省‘三項改革’在‘破五唯’方面取得了顯著成效,構建了人才引領創新、創新驅動產業、產業集聚人才的良性循環,打破了以往只看學歷、獎項等外在標簽來評判人才的局限。”省政協常委、西安交通大學動力工程多相流國家重點實驗室副主任陳斌結合調研情況說,目前,我省“三項改革”還存在評價標準不完善、部門協同與銜接不緊密等問題。
他建議,應成立工作專班,定期召開多部門聯席會議,打通政策執行中的堵點,明確職務科技成果權屬分割的權責邊界,簡化資產處置流程。完善評價標準和考核體系,制定差異化評價細則,實現技術轉移人才評價指標精細化。區分不同領域人才,允許技術轉讓合同金額等作為技術轉移職稱評定的“等效科研積分”,替代傳統評價標準。完善激勵機制和資源配置,擴大“先確權后轉化”試點,探索所有權與使用權分離模式。
“通過建立改革效果動態評估機制,強化典型案例示范與經驗推廣,可以進一步聚焦‘破五唯’核心目標,構建以成果轉化質量、產業貢獻度、人才實際效能為導向的評價與激勵體系,推動科技創新從資源驅動向價值驅動轉型,為全國提供創新驅動高質量發展的實踐樣本。”陳斌說。
深化產教融合
打通協同發展鏈條
3月6日,習近平總書記在看望參加政協會議的民盟民進教育界委員時強調,新時代新征程,必須深刻把握中國式現代化對教育、科技、人才的需求,強化教育對科技和人才的支撐作用,進一步形成人才輩出、人盡其才、才盡其用的生動局面。
“雖然我省在教育、科技、人才、產業等領域擁有一定優勢,但仍面臨痛點、難點與堵點問題。”省政協常委、民盟陜西省委會副主委、西北工業大學校友會副秘書長孫武斌說,近年來,我省高端人才流失現象較為嚴重,傳統產業雖有一定規模,但結構不盡合理;新興產業正處于發展階段,還需政策的引導和支持。
他認為,造成當下人才與產業需求脫節、科研成果轉化率低的深層次原因,一方面是高校學科專業設置調整滯后于產業發展變化,缺乏對市場需求的深入調研和前瞻性規劃;另一方面是產學研合作機制不完善,高校、科研機構和企業之間存在溝通壁壘,缺乏有效的利益共享和風險共擔機制。
孫武斌建議,加強政策引導,對參與聯合培養人才的企業給予稅收優惠、財政補貼等支持,提高企業積極性。高校要改革教學管理體制,建立專門的聯合培養管理機構,協調課程設置和教學安排,加強與企業之間的溝通和互信,建立長期穩定的合作關系,圍繞產業集群關鍵技術瓶頸開展研究,通過產學研合作將科研成果應用于產業實踐,提升產業集群的科技創新能力。
他還建議,應更加注重人才的創新能力和實際貢獻,建立多元化的評價指標體系,增加技術創新、成果轉化、經濟效益等方面的權重,引入第三方評價機構,提高評價的公正性和客觀性。根據產業集群需求調整學科專業布局,培養相關專業人才,為產業發展提供人才儲備。同時,加大我省對科技創新成果的宣傳力度,通過微博、微信、抖音等平臺廣泛傳播,舉辦科技創新成果展覽和人才事跡報告會,構建立體化的傳播矩陣,讓三秦大地的創新活力與人才風采被更多人看見。
精準對接產業需求
構建一體化生態
陜西科教資源豐富,聚集了110多所高校、1800多家研究機構院所,以及包括70余名兩院院士在內的200多萬名專業技術人才。
“但與發達省份相比,我省大量的科研成果還未能有效轉化為現實生產力,科研成果與產業需求存在脫節現象。”省政協委員、西北工業大學陜西省光信息技術重點實驗室副主任楊德興說,當下,我省知識產權交易還不夠活躍,中試環節資金缺口大,科技中介服務機構數量不足,缺乏專業化高水平轉化團隊。
他建議,應簡化審批手續,優化知識產權交易流程,加強與國內外知名技術轉移機構的合作,提升本地服務水平。推廣企業冠名實驗室,鼓勵建立校企聯合實驗室和實習基地,提高學生的實踐能力。推動“產學研用”一體化發展,通過設立專項基金支持學生參與企業項目研發。進一步延長人才評價考核周期,在評價高質量論文時,以“小同行”匿名評價為主;對以應用技術研究為主的教師,以技術成果在強鏈補鏈中發揮的實際作用為核心,引入企業專家參與評價,加大對跨學科研究的支持力度。
“借鑒先進地區經驗同樣是推動我省科技成果轉化的重要手段。”楊德興說,要引入更多成功的案例作為參考,學習產教融合特區經驗,借鑒深圳職業技術學院與華為共建“鯤鵬學院”案例,考慮在榆林能源化工基地試點“政校企特區”,下放專業設置權,加大成果轉化資金投入,激發創新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