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記者 張涵博
城鄉融合發展是中國式現代化的必然要求。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提出,必須統籌新型工業化、新型城鎮化和鄉村全面振興,全面提高城鄉規劃、建設、治理融合水平,促進城鄉要素平等交換、雙向流動,縮小城鄉差別,促進城鄉共同繁榮發展。
展望陜西“十五五”,如何進一步統籌城鄉區域協調發展,更好促進農村資產“活起來”、農民腰包“鼓起來”、城鄉人才“動起來”、三秦大地“美起來”,就此本報特邀省政協委員和行業專家積極建言、共謀發展。
【本期嘉賓】
王文禮 省政協委員、陜西江豪集團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
李 敬 陜西遠景區域經濟規劃研究院院長
陳曉莉 西安財經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教授
持續壯大農村特色產業
“十四五”以來,陜西借鑒浙江“千萬工程”成功經驗,持續壯大特色產業和集體經濟,全力助推農業強、農村美、農民富的美好愿景落地。以延安市宜川縣為例,2024年,當地累計實施蘋果“雙萬”工程面積超過全縣果園總面積的五分之一,帶動全縣蘋果產量、產值、全產業鏈產值分別增長9.8%、2.4%、6.55%,并培育出13家市級示范家庭農場、合作社和龍頭企業。
“我省特色產業呈現多點開花態勢,‘3+X’工程成效顯著,新型農業經營主體規模持續擴大。”省政協委員、陜西江豪集團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王文禮從蘋果、獼猴桃、陜南茶葉、食用菌等細數全省農業特色產業。
王文禮在調研中發現,當前,鄉村特色產業仍面臨結構單一、農業產業附加值“低端”等問題。他建議,結合各地資源稟賦優化產業布局。比如陜南地區可依托生態優勢,打造生態農產品品牌,發展林下經濟和民宿旅游;關中平原應聚焦糧食、果蔬深加工,提升產品附加值;陜北地區則可利用能源資源,探索新能源與農業協同發展路徑,構建多元產業格局。依托陜西農產品加工技術研究院、西北農林科技大學等科研院校,開展農產品加工及高值化應用關鍵技術研發。
近年來,我省加快構建以家庭經營為基礎、合作聯合為紐帶、社會化服務為支撐的現代農業經營體系,積極推進適度規模經營,有效促進小農戶與現代農業發展有機銜接。2023年,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基本實現行政村、主導產業和產業農戶全覆蓋,托管服務面積5745.9萬畝次,惠及農戶258.2萬戶,實現營收43.8億元,農業適度規模經營呈現良好發展態勢。
王文禮對此建議,進一步完善經營機制,建立規范的現代企業管理制度,健全財務公開、民主監督機制,定期向村民公示賬目,重大決策經村民代表大會表決;引入職業經理人制度,提升集體經濟運營專業化水平,保障集體資產保值增值,讓農民共享發展成果。
推進縣域公共服務一體化建設
近年來,全省各地以縣城、示范鎮為重點,持續推動城鄉基礎設施提檔升級,積極推進城鄉公共服務均等化,協同推進教育、醫療等向農村延伸、社會事業向農村覆蓋。
“農村基礎設施建設雖然取得了顯著成效,但總體水平與城市相比仍有較大差距。”陜西遠景區域經濟規劃研究院院長李敬建議,強化城鄉基礎設施連接,完善鄉村道路及入組、入戶道路,提高農村公路網絡通達性,暢通農村物流配送網絡,促進農產品進城和工業品下鄉。加快推進農村飲水安全工程建設,因地制宜采取集中供水、分散供水和城鎮供水管網向農村延伸的方式解決農村人口飲用水安全問題。大力實施農村電網改造升級工程,提高農村供電能力和可靠性。加快推進農村綜合防災設施建設,提高農村的安全保障水平。
針對持續推進公共服務均等化,李敬建議,推動公共就業服務網絡向鎮街以下延伸,全面建成覆蓋城鄉居民的社會保障體系,推進城鄉社會保障制度銜接,優化城鄉教育資源配置,合理布局中小學和幼兒園。深化縣(區)、鎮辦、村(社區)三級綜合應急平臺體系建設,完善緊密型縣域醫共體建設,推動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和鄉鎮衛生院設置中醫館、配置中醫醫師。加強農村留守兒童、未成年人、留守婦女、留守老人和殘疾人關愛服務體系建設,完善覆蓋全民的社會保障體系。
激發縣域經濟發展活力
縣域活則城鄉活,縣域強則城鄉興。
“當前,我省縣城對人口和產業的吸引力還不夠,農村轉移人口落戶縣城的意愿不強。”西安財經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教授陳曉莉認為,應統籌強化縣城人口聚集和縣域產業支撐功能。
陳曉莉建議,加快健全農業轉移人口市民化機制。比如,積極推行由常住地登記戶口提供基本公共服務制度,完善農業轉移人口市民化激勵政策,健全進城落戶農民農村權益維護政策,進一步提高農業轉移人口市民化質量,促進農業轉移人口在縣域能夠“住下來、富起來、融進來”。
“縣城不僅是城鄉經濟循環的交匯點,更是促進城鄉要素跨界配置的天然樞紐。”陳曉莉建議,進一步優化縣鄉村空間功能布局,建立健全分類推進縣域經濟發展的支持和引導機制,培育壯大特色支柱產業,打造高水平縣域特色產業集群。加強中心鎮建設,選擇發展基礎較好、產業支撐較強、區位條件較佳的鄉鎮重點發展,推進公共服務機構和公共基礎設施向中心鎮集聚,新建、改擴建高中和中等職業學校,建設中心衛生院,建成一批滿足農業人口進城落戶需要的保障性住房,提升鎮區人口承載能力。
陳曉莉還建議,應堅持縣域城鄉一體設計、多規合一、功能互補,通過對接大中城市資源,形成“縣城-鄉鎮-村”功能銜接互補、梯次發展格局,使城市資源能夠順利進入鄉村,吸引城市人口前往鄉村消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