省政協委員就秦嶺生態環境保護工作建言
□ 記者 李彥伶
8月8日,全省生態文明建設暨秦嶺生態環境保護會議在西安召開。圍繞筑牢生態安全屏障、當好秦嶺生態衛士,省政協委員馮永強、宋立軍、謝斌積極建言獻策。
秉持人與自然和諧相處
“要敬畏秦嶺、保護秦嶺,在有利于保護、絕不破壞的前提下,規范人類活動強度和范圍?!笔≌f委員馮永強表示,要積極探索和推動秦嶺特色農林業、生態旅游、綠色村莊和民宿、清潔能源、碳匯交易、科普教育的合理發展。
馮永強表示,秦嶺生態環境保護的關鍵在于人與自然和諧相處,應充分發揮秦嶺自然和文化寶庫作用,挖掘梳理秦嶺的中華文化、生態文化和自然科普的強大教育功能,加強秦嶺文化遺產的傳承保護與開發利用,探索建立秦嶺生態文明和自然科普研學課堂與基地。
馮永強建議,應進一步加強秦嶺文化研究,加大秦嶺文化傳承保護與開發利用力度,著力講好“秦嶺故事”;高度重視秦嶺區域歷史遺留礦山和尾礦庫的排查與隱患治理,盡快完成排查與隱患治理工作,加快推進秦嶺生態修復進程,科學合理安排自然修復與工程修復點位。
共同守護好山水文脈
“應利用科技手段加大秦嶺宣傳力度。”省政協委員、西安石油大學地球科學與工程學院院長宋立軍表示,秦嶺地質、景觀及人文資源豐富,應充分利用數字技術加大宣傳力度。
宋立軍建議,應加強秦嶺各類地質遺跡、自然景觀、文化遺跡和珍稀動植物等資源的數字化三維可視化建設,通過數字宣傳,提供多種線上優質地質、生態、文化、旅游產品,讓人們在領略秦嶺公園大好河山的同時,感受到中華文化的深厚底蘊,提高生態保護意識,增強生態文明觀念。
宋立軍還建議,應加強林業等相關部門的統籌管理、協調發展,統籌資源整體性保護、研究和一體化利用,科學制定秦嶺北麓歷史文化保護利用總體規劃,加快推進多規合一,強化城鄉、文化、資源和旅游和文物保護等規劃的銜接。相關部門在制定國土空間規劃時,應充分兼顧秦嶺歷史文化資源的保護利用,編制專項規劃,在保護中發展、在發展中保護,共同守護好山水文脈,奮力繪好美麗中國新畫卷。
加強生物多樣性監測
“秦嶺生物多樣性保護形勢依然嚴峻,要處理好生態保護和經濟發展之間的關系,繼續在政策制定、法律法規出臺、科學研究和公民參與等方面加大工作力度?!笔≌f委員、陜西省西安植物園運營中心副主任謝斌表示,要把生態意識和環保意識內化于心、外化于行,形成生態發展方式和綠色生活方式。
謝斌建議,應強化政策導向,針對生態保護中的關鍵問題出臺相應法律法規,加強對生物多樣性和外來入侵物種的監測,保護本土物種;加強多部門協作,不斷提升生態保護管理水平,筑牢生態保護的政策、法律屏障。
謝斌還建議,應組織中小學校聯合高校、科研院所,開展豐富多樣的生態保護及生物多樣性保護活動,讓青少年了解生態保護和生物多樣性保護的相關知識,參與生物多樣性保護工作,通過“宣傳+體驗”的方式,不斷提高公眾生態保護意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