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實習記者 李濟樸
記者 殷博華
護士作為醫療體系中的一支重要力量,用專業知識和技能為患者提供護理服務。圍繞“發展護士隊伍,優化護理服務”主題,馬戰平、張明娟、曹偉三位委員積極建言獻策。
建立激勵機制完善惠護舉措
護士被譽為民眾健康的“守護神”。省政協委員、省中醫藥研究院呼吸與危重癥醫學科主任馬戰平結合調研實際認為,護士群體面臨勞動強度大、待遇不佳、發展空間有限等問題,導致從業人員數量較少、結構參差不齊、流動性很大。為此,要引導社會樹立正確的勞動價值觀,深刻認識護士不可替代的職業特性和付出的勞動價值,營造濃厚的社會惠護氛圍,激勵更多人投身護理行業。
馬戰平建議,應通過制定相關政策引導支持區域間建立勞務協作機制,實現不同地區護理人力資源的有效調配,促進地區特定群體轉移就業和增收,適當調整不同護理專業領域的分配機制。同時,提升行業薪酬福利水平和職業發展空間,促進護理服務人才職業化、專業化;在護理教育方面,要關注教育層次結構的合理性問題,確保學生在專業知識、技能和方法上接受全面系統的訓練,持續完善教育培訓內容和激勵政策,為社會培養更多具有較高專業素養和精湛技能的護理人才。
搭建發展平臺激發工作熱情
“白衣天使”的工作瑣碎且繁雜,需要在緊張忙碌的工作環境中時刻保持冷靜和專業,以應對突發醫療狀況和病患多元化需求,為此,高強度工作使醫護群體承受超常壓力。
為緩解護士群體工作壓力,省政協委員、西安交通大學第二附屬醫院心內科主任醫師張明娟建議,醫療機構應采取切實有效的措施,改善護士群體的工作環境,通過增加護士崗位、優化工作流程、提供必要的心理疏導服務,助力護士群體更好地應對職業挑戰。
“提升社會對護士的價值認同很有必要。”張明娟建議,應通過媒體宣傳護士的專業性和奉獻精神,增強社會對護士職業價值的認同。醫療機構要搭建護士學習與專業提升平臺,為他們提供持續學習和發展的機會。護士群體要學會調節情緒,培養積極心態,養成健康的生活方式,從而更好地應對工作壓力和挑戰。
積極創新發展提高服務效率
護理學被列入國家控制布點專業,直觀反映了護理行業正逐步走向專業化、規范化。
“醫療學科的細化和患者日益增長的舒適化就醫需求,對護理工作提出了更高要求。”省政協委員、寶雞市社會福利與養老服務協會會長曹偉說,培育具備深厚專業知識和精湛技能的專科護士,已成為臨床護理發展的必然趨勢。
曹偉在調研中發現,護理隊伍存在從業人員專業素質不高、行業人才短缺等問題,部分平臺和機構缺乏創新,制約了護理服務高質量發展。他建議,應通過引入新技術、優化就醫服務流程、開展健康教育等方式,提升患者滿意度和護理職效。應加強對護理從業者的培訓,提供專業培訓課程,建立職業發展通道,吸引更多人才加入護理行業,提升行業整體專業水平。應構建“互聯網+護理服務”模式,方便患者獲得及時護理服務,并通過建立完善護理服務社會化系統,不斷延伸服務范圍,拓展服務項目,提升患者服務體驗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