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寶雞市政協
秦創原創新驅動平臺自2021年啟動以來,已成為陜西科技成果轉化和產業升級的核心引擎。截至2024年,全省技術合同成交額突破2343億元,科技型中小企業達1.1萬家,西咸新區作為總窗口累計落地科技型企業超2000家,數據交易規模初具雛形。然而,對標全國統一大市場建設要求,陜西在數據要素流通與市場一體化方面仍存在短板:
一是數據要素市場化機制不健全。數據確權、定價、交易等基礎制度尚未完善,關中與陜南地區、陜北地區存在顯著“數字鴻溝”,陜南、陜北算力資源利用率不足30%。
二是區域協同共享不足。跨市數據共享平臺建設滯后,關中平原城市群與成渝、京津冀區域的數據互認標準不統一,制約要素跨域流動。
三是企業數據應用能力薄弱。中小微企業數據采集和分析技術匱乏,2024年全省僅15%的“專精特新”企業建立數據化生產體系,遠低于長三角地區平均水平。
為此建議:
一、完善數據要素基礎制度,破解權屬與流通難題。由省科技廳牽頭,出臺“陜西省數據分類分級管理指南”,明確公共數據、企業數據、個人數據的權屬邊界,并在能源(延長石油)、農業(楊凌示范區)、裝備制造(陜鼓集團)領域率先開展數據確權登記試點。擴容西安數據交易中心注冊資本,引入區塊鏈技術實現交易全流程存證,重點在新能源汽車(比亞迪)、航空航天(西飛集團)領域推廣“數據要素×產業鏈”模式。優化算力資源配置,在榆林(煤炭能源)、漢中(現代農業)建設區域算力中心,與關中核心區形成“一核兩翼”互補網絡,通過“算力券”補貼,降低陜南陜北企業數據成本,并建立跨區域算力調度平臺優先保障中小微企業需求。
二、推進區域數據共享,破除市場分割壁壘。由省發改委統籌,整合西安、咸陽、寶雞、渭南四市政務數據資源,搭建“關中平原數據走廊”,實現社保、稅務、市場監管等290項高頻數據“一網通查”。聯合成渝地區制定《跨區域數據共享技術規范》,推動電子證照、信用評價等數據跨省互認,降低企業跨域經營成本。支持陜南陜北企業在秦創原總窗口(西咸新區)設立研發飛地,每年遴選10%項目給予相應補貼,復制安康(富硒產業)、銅川(航天科技)飛地孵化經驗,建立跨區域數據流動激勵基金。在自貿試驗區試點跨境數據流動“白名單”,探索與中亞國家共建數據安全互認機制,提升國際貿易數據通關效率。
三、賦能企業數字化轉型,培育新質生產力。依托秦創原科技經紀人隊伍,為500家以上企業提供“數據體檢”,針對性推廣低成本SaaS工具(如金蝶云、用友精智),推動規上企業建成數字化車間,并擴大“秦創貸”專項規模,對數據化轉型達標企業給予相應貼息補助。圍繞數控機床(秦川集團)、新能源汽車(陜汽集團)等23條重點產業鏈,由龍頭企業牽頭組建“數據+產業”創新聯合體,每年攻克20項數據驅動型“卡脖子”技術(如智能運維算法、供應鏈優化模型),建立數據技術交易專區推動成果共享。聯合長安銀行、陜西金資推出數據資產質押貸款產品,對擁有核心數據資產的企業給予較高的授信額度,并設立省級數據資產融資風險補償池,降低金融機構放貸風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