久久综合久久美利坚合众国_日韩欧美精品_午夜精品久久久久久久四虎美女版_夜间精品视频

您的位置:首頁 > 政協動態

75人話75年 | 李梅的“雙重舞臺”:秦腔聲中書寫別樣的履職答卷

陜西政協網 發布時間:2025-07-15 08:43 【字體:

□ 記者 白瑤

當高亢的秦腔唱腔與悠揚的藏地民歌在劇場交織,當“漢藏同胞攜手與英軍同歸于盡”的悲壯場景通過虛實結合的舞美震撼呈現,7月13日晚在陜西大劇院,觀眾用經久不息的掌聲為秦腔現代劇《紅河谷》喝彩。

自《紅河谷》在西安公演以來,觀眾用熱情的掌聲表達著對這出秦腔現代劇由衷的喜愛。演出的成功凝結著全體演職人員的傾心付出,更離不開第八、九屆省政協委員,陜西省戲曲研究院院長李梅對藝術的精雕細琢。

“劇中的核心唱段,我們前后調整了數十次唱腔,既保留秦腔慷慨激越的本色,又融入藏地哭腔的細膩,讓丹珠從個人情愛到民族大義的成長經歷極具感染力。”在劇中飾演為守護家園殊死抗爭的藏族頭人女兒丹珠的李梅,話語中充滿著對藝術執著的濃情。

這份對藝術的較真,與她作為政協委員17年來秉持履職專注一脈相承。從呼吁文旅融合到推動戲曲進校園,從加大后繼人才培養力度到關注稀有劇種傳承……她的每一份提案都像打磨《紅河谷》唱腔那樣,帶著“往深里鉆三層”的韌勁。

“藝術的根在傳統與創新的碰撞里,委員履職的根在民情與民意的土壤中,就像排練時要反復推敲觀眾的情感共鳴點,履職時更要緊貼本職工作、貼近百姓民生。”李梅這番話精準道出了藝術家與政協委員雙重身份的融合密碼。

2003年,李梅成為省政協委員,這份榮譽在她心中很快沉淀為沉甸甸的履職責任。她深知,“雙重身份”賦予的是“雙重使命”。

“二者是相輔相成的,藝術實踐能讓我精準捕捉文化領域的痛點,委員履職則讓我有機會將這些痛點轉化為推動行業發展的政策建議。”此后10年間,在省政協履職舞臺上,結合本職戲曲工作,李梅圍繞戲曲發展、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戲曲精品創作、人才培養等,從多個維度為繁榮發展戲曲事業鼓與呼。

多年履職實踐讓李梅深刻地認識到,戲曲藝術的繁榮發展不僅需要地方層面的鼓呼之聲,更需要國家層面的總體規劃推進。

2018年,李梅成為住陜全國政協委員,她決心為陜西戲曲事業的發展闖出一條更寬廣的道路。

戲曲藝術的傳承與發展,關鍵在人。多年的舞臺實踐和履職經歷讓李梅敏銳地發現,我國西部在戲劇高等教育方面存在的空白,嚴重制約著西部戲劇事業的發展。

“許多有潛力的年輕人難以得到系統、專業的培養,導致戲劇人才青黃不接,一些稀有劇種甚至面臨失傳的風險。”2019年起,李梅連續三年提交了關于戲劇人才培養的提案,字里行間滿是對西部戲劇事業未來的擔憂與期盼。

2023年,李梅再次提交了《完善戲劇高等教育優化戲劇人才結構》的提案。她建議,在西安設立一所專業戲劇高等院校,為西部乃至全國的戲劇事業輸送高素質人才。這次提案終于等來了期盼的回應。

提案提交后,教育部和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視,各級部門開展了一系列調研和籌備工作。這一年的7月,好消息傳來:西安戲劇學院被列入陜西省2023年度第二批擬申報設置本科學校名單。

今年6月,教育部正式批準設立西安戲劇學院,并公布2025年招生計劃,首批招收戲劇影視文學、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兩個專業120名本科生。

“當時獲知這個消息,我激動得熱淚盈眶,多年的努力終于有了結果。”李梅話語中滿是難以掩飾的喜悅與激動。

在戲曲傳承發展的版圖中,那些散落民間、瀕臨失傳的稀有劇種,其存續與新生尤為關鍵。

商洛花鼓的明快、漢調桄桄的醇厚、弦板腔的質樸……此前,陜西省戲曲研究院在承辦“為祖國喝彩”演出活動時,有一個“陜西地方戲曲稀有劇種薈萃”的節目,首次邀請陜西地方戲曲15個劇種進行演出。

“那是這些劇種多年來第一次集體亮相,觀眾的熱情讓我至今難以忘懷,當時我既激動又心疼。”李梅說,“激動的是稀有劇種依然擁有征服觀眾的力量,心疼的是它們中的多數正在時光里慢慢褪色。”

這份情感驅使李梅秉筆建言。今年全國兩會,她提交了《關于以高度的文化自覺傳承發展稀有劇種的提案》。

“稀有劇種是中華文化的‘活化石’,陜西現有戲曲劇種26個,其中瀕危劇種13個,有的劇種僅靠一個演出團艱難支撐。更令人憂心的是傳承斷層,老藝人年事已高,年輕繼承者寥寥,不少經典劇目面臨‘人走藝亡’的絕境。”對此,李梅提出打造“有人、有戲、有觀眾”的活態傳承路徑,“有人、有戲、有觀眾,劇種就不會死!”

今年6月,由陜西省文化和旅游廳主辦的2025年陜西省瀕危劇種展演在渭南大劇院與觀眾見面,富平阿宮腔、合陽線戲、漢調桄桄……隨著這些瀕危劇種輪番登臺演出,臺下觀眾用陣陣喝彩與掌聲,表達著對這些“文化活化石”最熱烈的禮贊。

“保護稀有劇種,不是守著標本過日子,而是要讓它們在當代生活中自然生長。我認為,只要搭建好傳承與傳播的橋梁,這些散落的‘文化珍珠’終將重新串聯成鏈,在中華戲曲百花園中綻放璀璨光芒。”李梅說。

為了讓戲曲事業永葆生機,結合日益火熱的文旅市場,李梅意識到,戲曲事業在文旅產業發展中有著巨大的融合潛力與發展空間。

“尤其是對于陜西來說,具有得天獨厚的歷史文化資源和豐富的旅游資源,臨潼秦兵馬俑等旅游景區在文旅融合上不斷尋求突破,讓旅游產業‘火’了起來。我認為文旅融合不是簡單的‘1+1=2’,而是要彼此促進,實現‘1+1>2’的效應。”為了探尋戲曲與文旅融合的可能性,李梅在臨潼進行調研,先后形成了《大力開發戲曲文化旅游 加強文化產業與旅游產業融合發展》《加強文化與旅游深度融合發展的提案》等提案,建議加大文旅融合政策支持力度,因地制宜開發戲曲演藝項目和戲曲旅游,打造戲曲文旅小鎮。

文化和旅游部在提案答復函中寫道:“下一步,將持續推進旅游演藝發展,用好當地資源,推動戲曲等演出行業與旅游產業融合,編制全國旅游演藝精品名錄,深入挖掘秦腔等非物質文化遺產資源,通過‘旅游景區+非遺’的方式,推動戲曲在旅游景區的活化利用,持續開展旅游演藝相關培訓,提高從業人員內容創作和管理能力。”

多年來,李梅還身體力行促進戲曲推廣,在校園中為學生表演秦腔、在工地大棚為外來務工者演出、在巴黎為促進中法文化交流奔忙……

“戲曲要在時代浪潮中持續煥發生機,需要不遺余力地推廣。”李梅說,“推廣并非簡單的吆喝,而是要讓戲曲真正走進大眾生活的肌理,讓群眾近距離感受戲曲的溫度與魅力。”

從2003年履職至今,李梅的委員之路從來不是“紙上談兵”。一份份沉甸甸的提案背后,一次次推廣活動的親力親為,是她“愿意為戲曲奉獻全部”彰顯出的責任與擔當。

“提案是發聲,而行動是落地。作為政協委員,既要用提案推動政策完善,更要用雙手把戲曲藝術送到群眾身邊,這才是‘為國履職、為民盡責’最實在的樣子。”李梅說,“今后我還會繼續為戲曲事業傾盡所能,只要我還能唱就會一直為它奔波,讓這門藝術在新時代更有生命力。”

來源:各界導報 編輯:郭長財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