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田建國
鎮巴的民間傳統宴席有臘肉宴、滋補宴、庖湯宴、長桌宴、喜宴、壽宴、滿月宴、紅軍餐等,席面也各具風格,有三轉彎、四溜子、鎮八碗、十八羅漢等;敬酒有高山流水、滿十在、月月紅、攔路酒、團圓酒、祝福酒、交杯酒、送別酒等;拳有高升拳、倆好拳、螃蟹拳、老虎杠子拳等……
但最出名,也更具鎮巴特色的是一道名為三轉彎的菜肴。
鎮巴縣城,三灣夾兩山,柳林溝、涇洋河和鹿子壩分別將安埡梁和黑虎梁夾在其中,縣城便由兩山夾三灣組成。唐代后期,人們對飲食的提煉就逐漸升華,飲食已上升到一門藝術、一種地方文化的產物。以縣城地貌為象征的菜系,三轉彎的宴席由此而來,三轉彎又以周易天地人、日月星、上中下、父母子、真善美、精氣神之道。一道菜,可品可欣賞,叫做菜品。三轉彎以三條灣,創出六大宴席、席中產生九大名菜,便奉行于三六九往上走的傳統禮節。
以三轉彎的形式招呼客人有“來客是貴人,神坎對大門”之說,見曰:“太陽出來喜洋洋,貴客進門坐華堂;心情激動手腳忙,連忙端來茶和糖;雖然沒有進廚房,老遠聞到臘肉香;一張桌兒四角方,上席忙給客人讓;主家陪客坐兩旁,奉菜先給客人嘗。”舊時坐席,上席和下席分別坐客人,兩邊坐主人。
一般三轉彎席面的上菜順序和酒令酒詞分別是:
一轉三個涼,三杯酒兒香,看酒司令把酒上。
二轉六個蒸,六杯酒兒香,包谷酒兒加蜂糖。
三轉九熱菜,九杯酒兒香,煨熱提醇酒更香。
高深拳兒手腳忙,十全十美酒兒香,包谷酒兒喝斷腸。
倆好拳兒客為上,月月紅、酒兒香,年年紅、再坐莊。
“三轉彎”的菜肴分別為:
一轉三個涼菜(為一葷兩素):一個青菜,寓意親情、親熱;一個涼粉,因為涼粉切出來為條形、長方形,寓意方方正正、端端正正之意;另外一個葷菜就是臘味拼盤,意思是拼搏了一年,又喂了一頭大肥豬,其豬耳豬舌豬沖嘴、豬尾豬心和豬肝,從頭到尾都讓客人全品嘗,寓意全心全意待客。
二轉六個蒸菜(為四葷兩素):瓤肘子,舊時切瓤肘子是切成四大四小,四坨大的挑給客人吃,四坨小的自己吃;粉蒸肉、雞蛋卷、蒸燒白肉、酒米飯;五谷豐登,寓意一年的好收成。
三轉九個熱菜(為五葷四素):荷包蛋燉小魚、干洋芋片燜雞、都面饃炒臘肉、干豆角燉臘豬蹄、火爆天坑豆、太和豆豉炒肉、渣豆腐、土豆絲、黃金洋芋。
“三轉彎”是鎮巴歷史最悠久的一道宴席,也是鎮巴人宴請賓客最常用的一道宴席,深受鎮巴人民的歡迎。清嘉慶八年(1803年),嚴如煜先生從安康旬陽赴定遠廳(今鎮巴)任同知,途經任河、巴山險境,嘗到定遠(今鎮巴)美食后的評價:“世間最險大巴山,曲曲路兒灣,三轉十八灣;人間美食三轉彎,朝思家鄉宴,三轉十八碗。”
后來通過茶馬古道將此菜傳遍秦巴山脈、漢江兩岸。通過“三轉彎”的宴席也產生了紅白喜事宴、庖湯宴、長桌宴、生日宴、滋補宴這六大宴席。其最盛名的瓤肘子、菜板肉、樹花菜燉臘豬蹄、臘味拼盤、神仙涼粉、都面饃炒臘肉、小魚荷包蛋、滑肉湯和黃金洋芋這九大名菜,一直延續到幾百年后的今天,仍然深受廣大食客好評。隨著工藝流程逐漸精細化,在創新思維的引導下,本菜系充分挖掘了當地物產資源和地域文化,進一步精工細作。同時,通過歷史的溯源,對現實與過往的記載,更是對鎮巴地域文化的追溯與傳承。